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立鹤 日期:2025-10-22
为更好促进理论社科领域青年学者交流合作,进一步凝聚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青春力量,2024年6月,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创立“东方青年学人沙龙”。

2025年9月26日,沙龙以“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为主题举行2025年第7期(总第11期)活动,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展开深入研讨。本报选刊其中部分专家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 黄立鹤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迅猛推进,人工智能在产业变革中的地位凸显。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体系重构的前沿。面对这一历史性转折,如何科学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式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学术界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须臾不可偏离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是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要从“人民性”出发审视研究导向与问题来源,以“为了人民”为导向创新研究方法与过程,使“惠及人民”成为研究成果应用与知识普及的目的,坚决防范陷入技术至上主义、资本逻辑扩张或学术特权化的误区,立足“服务人民”,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是建立学科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系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要深化对中国实践的理论解读,提炼本土概念与范式,增强学术研究的主体性与原创性,最终形成基于中国语境、回应中国问题的自主知识体系。

三是科学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必须坚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方法论,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增强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要积极发掘人工智能提升研究能力、拓展认知边界的积极潜能,也须警惕其可能引发的治理难题与理论异化,尤其要通过对人机关系、劳动形态、社会心理及权力结构的新矛盾进行深刻剖析,形成具有前瞻性与批判性的研究议程。

二、驱动哲学社会科学认知跃迁与范式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革命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哲学社会科学即将经历“量子跃迁”式变革,即研究范式的颠覆性变革,实现从传统方法论向更具解释力和预见性的“人工智能社会科学”新范式的过渡,传统学科体系正在或即将面临重新调整。

一是实现从抽样推断到全局认知的跃迁。传统研究往往受限于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多依赖抽样与统计推断。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替代研究者完成文献整理、信息检索、多语言翻译乃至初稿生成等重复性劳动,缓解学术生产中的体力与认知负荷,还能赋予研究者处理海量、多模态、实时动态数据的能力,帮助学者能够更专注于理论创新、深度阐释与批判反思,推动研究范式由局部推导向整体把握转型、由静态分析向动态追踪演进,重构知识生产流程。

二是推动从创新研究范式到学科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超越传统技术工具范畴,通过大数据处理、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技术突破,重塑学术研究的对象、方法、流程与输出形态,成为引发研究范式根本性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演进,催生了诸如智能社会科学、计算政治学、社会模拟与政策仿真、语言智能科学等交叉领域。通过构建计算模型、多智能体模拟、算法干预等途径,研究者可在虚拟环境中对社会进程、历史演变与文化动态进行推演和实验,实现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理论阐释与模拟验证的深度融合,从而开辟新领域、提出新假设。

三是搭建理论与现实互动桥梁促进成果转化。人机协同与智能增强正逐渐成为主流模式,这使得理论研究成果更容易转化为社会实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基于深度学习的政策效果仿真推演逐渐成为热点,从数据收集到处理,再到模型建立、结果分析与可视化,可实现智能化决策支持,显著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在公共决策与社会服务中的参与效能。

三、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术研究的背景下,更须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保持理论清醒与价值坚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构建兼具时代特征与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

一是强化学术方向的主体自觉。人工智能的一切应用须服务于“两个结合”,尤其要借助技术工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精准阐释与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理论创新与价值传承,防范学术研究偏离思想根基和价值引领。

二是深化交叉融合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要通过研究范式创新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实质性交融。既要提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的数字素养与计算思维,也要增强技术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与价值意识,培养具有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既精通理论又熟悉技术、融合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是贡献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学术智慧。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梳理中国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提炼具有标识性的学术概念、理论范畴与话语体系,形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创性知识成果。要避免沦为西方理论的注脚,善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表达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为同济大学长聘教授、文科建设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