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为什么恨老熊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思呈 日期:2025-08-02
■陈思呈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有一个情节:镇上有个箍桶匠叫老汪,他的箍桶铺旁边是一家当铺,当铺掌柜姓熊。老熊想扩大门面,就和老汪商量,说如果老汪可以把箍桶的铺面让出,他情愿另买一处地方,给老汪新盖个铺面,原来的门面有三间,他情愿盖四间。

这是双赢的事,老汪却拒绝了。为啥呢?因为一件事只要对别人有利,老汪就觉得自己吃了亏。

老汪的箍桶铺另一边的邻居是粮栈,掌柜叫老廉。由于老汪店铺的屋檐滴雨,老廉铺子的墙受了损,他就指使伙计爬上老汪的屋顶,拆掉汪家半间瓦。两家就此打起官司,官司一打两年,老汪把家底折了进去,三间铺子保不住了,卖给了别人。

于是,老熊又花钱从别人手上把这三间铺子买了过来。

转一圈下来,老汪恨的不是跟自己打官司的老廉,恨的却是买自己铺子的老熊。小说读到这里,我停了很久,想起多年前遇到的一件往事。

当年一个哥们在处境很差的状况下谈了个对象,大家都说,这姑娘不是那种嫌贫爱富的人。后来哥们状况好转了,却抛弃了旧对象、换了新对象。

那哥们聊到分手的原因,说有一次他爸在饭桌上骂了他半小时,那是他处境最狼狈的时候,没收入,吃住都在家里。而他爸骂他的时候,女朋友刚好来找他,在门口听得不敢进来。第二天,女朋友拿了些钱借给他,说没指望他能还,只是不想让他那样被骂。他把钱拿了,但心里总是忘不掉的是,他爸骂他的那些话,一句句都给这个姑娘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他觉得,这姑娘和他爸同一个想法,否则怎么开宗明义地不指望他还钱?

后来他慢慢有了好转,认识了新对象。新对象总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他的照顾,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他无法应付。他越负担得起,那姑娘越崇拜他,而他的境况也果然越来越好。

大家都为那个被分手的旧对象唏嘘。我在老汪的故事中联想到她,因为我觉得她就是老熊,哥们就是老汪。

老汪恨老熊,恨的是什么呢?恨的是老熊看到了他的狼狈、他的失败、他的屈辱。老熊根本没有伤害老汪,还愿意帮助老汪,但老汪一无所有的结局,使老熊的“幸运”得来全不费功夫。所以,老汪一想到老熊,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愚蠢和自己的失败。正如那哥们一想到旧对象,想到的就是他的狼狈,他的无能,他被父亲所骂、靠女友接济的种种屈辱。而当他想到新女友,想到的是自己强大的担当和逆转处境的能力。

有时候人们以为自己爱着某一个人,其实爱的只是在那个人面前的自己,爱的是对方对自己的欣赏和崇拜。换句话说,对方只是一面镜子。当然,恨也同样。

我又想起唐僧对猪八戒和孙悟空截然不同的态度。唐僧在孙悟空面前,动辄哭哭啼啼,如“雨淋的蛤蟆”,孙悟空也不客气,对这个师父是口必称“忒不济”“脓包”。孙悟空非常强大,捉魔打妖全靠他,但猪八戒却只是自称老实,说“若论老实,像师兄就摆一队伍,也不如我”。

猪八戒从不强调自己的能力,只强调自己的老实,还常常装弱小可怜,这使唐僧在猪八戒面前找到了优越感。他看到了比自己更无能、更窝囊、更被孙悟空肆意嘲笑的人。唐僧对猪八戒的偏爱肉眼可见。当孙悟空指出猪八戒撒谎,唐僧护短的理由也很奇葩:“他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也。他会编甚么谎?又是你捏合甚么鬼话赖他哩。”看到了吗?愚拙成为一个惹他怜爱的优点。

张爱玲的文章中引用过一个法国故事,有个富翁想嫁女儿。两个年轻人争相想了办法。年轻人A,趁着富翁遇难时救了他,心想,婚事应该稳了,我可是老丈人的救命恩人呢。年轻人B,却给自己制造了一个假的灾难,让这个富翁来救自己。后来这富翁果然选了年轻人B做女婿。因为,光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富翁是怎样的一个英雄。而看到那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像见到了债主,很不愉快。

原来,老汪见到老熊也像见到了债主。老熊的债主形象成为老汪的一种精神现实,在老汪一无所有时,这“羞辱”的起源更显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