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减肥事半功倍,请远离这些误区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狄建忠/王晨 日期:2025-07-14
■狄建忠 王晨

很多人都说减重实在是太难了,甚至“越减越重”。其实减重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能否下定决心,坚持科学的方法。

如今的医学手段足以帮助绝大多数人拥有健康体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体重管理是一项顽固且复杂的综合健康系统工程,只有坚定信念、自律并坚持,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发现“隐形热量”

体重的变化是内心信念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体重管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科学减重的核心是少吃为主,运动为辅。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总摄入量。肥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制造“热量缺口”,也就是减少每日总热量的摄入。

记录每日饮食。我们常常低估了自己每天吃进去的总热量。因此减重的第一步,就是记录一天所有饮食,包括饮料、点心、水果、杂粮、餐饮及营养补剂等,这样有助于发现“隐形热量”。

不饿不吃,不饿即止。减重期间建议遵循不饿不吃,吃到不饿即止的原则,避免无意识进食。

食物多样化。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食物多样化。可选择蔬菜、水果、全谷物、豆制品、瘦肉、坚果等进行多样搭配。

控制总热量。很多人关心一天应该吃几餐才更科学。其实,只要每日总摄入热量超标,无论分成两餐、三餐还是四餐,对体重管理的影响都差不多。可以根据个人作息和习惯灵活安排餐次,关键在于把握好每日总量。

细嚼慢咽。吃饭时建议每口食物尽量小一些,并且每口都要多咀嚼,最好能达到20到30次。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方面,细嚼慢咽可以让大脑及时接收到“吃饱了”的信号,避免吃得过快导致摄入过多;另一方面,充分咀嚼能让食物和唾液更好地混合,帮助消化吸收。

调整进食顺序。吃饭时先喝汤,再吃蔬菜和肉,最后吃主食。主食最好选择粗粮,少吃精米、精面。

饿的时候切忌“饥不择食”

减重期间有饥饿感是很常见的现象,科学对待饥饿感,是坚持减重的关键。饥饿时,不必硬撑,也不用担心少量进食会影响减重效果。可以少量多次,细嚼慢咽地吃一些低热量、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如蔬菜、小块水果等。

在减重期间,一天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饥饿的时候,可以提前备好水煮鸡蛋、黄瓜、番茄、牛肉等低热量食物,防止“饥不择食”。

减重期间要坚决避免高热量零食和含糖饮料。如薯片、糖果、巧克力、蛋糕等,这些热量密度高的食物非常容易让努力功亏一篑。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奶茶、加糖咖啡、运动饮料)同样如此,减重期应完全避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面上有很多无糖或代糖饮料虽然号称“零卡”,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代糖可能通过影响味觉、胰岛素分泌和肠道菌群,破坏葡萄糖代谢,增加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疾病风险。因此,建议减重期间也要少喝无糖饮料。

对于低卡零食也需提高警惕,低卡零食包括蔬菜脆片、无糖酸奶、烤制坚果等。应该仔细关注营养成分表和热量,避免掉入“伪轻卡”的陷阱。

水果虽健康,但有些含糖量和热量较高,比如香蕉、葡萄、荔枝和芒果。如果控制不好,容易摄入过多热量,影响减重效果。建议选择糖分较低、个头较小的水果,如草莓、柚子、猕猴桃等,并控制每日总量。

运动后不能“想吃就吃”

对于不喜欢运动的人来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运动的习惯。除了去健身房、体育馆等运动场地运动外,还可以在家里跳操、走楼梯、定期做家务、骑自行车上班等,总之就是根据自身的作息规律和工作时间,定制一套属于自己的运动计划,见缝插针地运动。

很多人认为,只要多运动,就可以不在意吃多少,这其实是个误区。一般成年人(体重60到70公斤)进行一小时中等强度的慢跑,大约会消耗450到600千卡,一小时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消耗600千卡甚至更多。但大多数日常运动每小时只能消耗约400到500千卡,且很难长时间保持高强度。因此,无论在运动期间还是运动后,都要注意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找到体重管理搭子

体重管理并不是孤军奋战。家人和朋友的理解、陪伴和鼓励能极大地提升减重的信心和动力。

家属有督促、管理的责任,且不建议家里常备零食。一家人最好能一起运动,一起在饮食方面做出调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朋友之间可以从饭搭子变成体重管理搭子,共同制订健康的饮食计划,结伴运动,互相监督,彼此加油。这样在遇到情绪波动或动力下降时,更容易坚持下去。

不要盲目信任网红减肥食品

科学减重讲究循序渐进,一般建议每周减重0.5到1公斤为宜。减得太快不仅难以维持,还可能损害健康。切勿使用极端节食、单一食物减肥法或随意服用减肥药物。只有合理规划,长期坚持,才能收获真正健康的体重。

在减重过程中,有些常见误区需要特别注意——

只吃蔬菜水果,不吃主食,很容易导致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影响健康。应保证主食、蛋白和蔬果的均衡摄入。

不运动,只靠节食,容易出现体重反弹。

盲目信任代餐或网红产品,这些产品的长期效果往往不明确,建议以天然食物为主。

(作者狄建忠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王晨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