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开放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范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凌一 日期:2025-07-11
■ 周凌一

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上海正经历一场从“信息公开”向“数据开放”的深刻跃迁。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人民当家作主新渠道、新形态的关键实践。以数据为枢纽,人民在数字空间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成为公共议题的提出者、治理过程的参与者与治理成效的评价者。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从治理工具演化为民主要素,推动形成了以数据为桥梁、以平台为载体、以协同为机制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范式,生动展现了民主制度在数字时代的转化升级。

数据作为民主要素:建构治理网络中的人民主体性

数据开放将数据转化为民主参与的“基础生产资料”,极大地促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使人民逐步走向议题网络的核心,成为公共事务参与的重要主体,重构了公共议题生成、讨论与解决的网络结构。首先,公民个体或社群能够基于广泛、客观、透明的数据,敏锐识别社会痛点、公共服务短板或发展机遇,主动发起公共议题,促使政府和社会关注真实、迫切的民情民意。其次,开放数据使人民能够动态监测公共议题进展、政府行为效能和政策执行效果,对决策的科学性、程序的合规性、执行的效率与效果进行基于事实的监督,有效行使民主监督权。同时,对公共政策或服务项目的相关结果进行数据开放,使人民能够基于数据事实对治理成效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将“民主评价”环节落到实处,推动治理的持续优化。

政府数据开放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人民不再是公共议题的被动接受者或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并实质性地影响着治理的全流程。数据开放平台成为公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载体。

共建共治共享:重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格局

数据的开放共享,重塑了政府与人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关系,其核心是推动人民参与公共服务的设计和实施,从服务的“消费者”跃升为“价值创造主体”。这一举措推动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高频互动的网络生态,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市场主体能够基于开放的原始数据,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数据产品、创新应用和智能化解决方案。

政府数据的开放共享连接了政府的数据资源、市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的多元需求,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彰显了人民的主体性。例如,上海市通过无条件开放交通、教育等50余个部门5900个公共数据目录,构建起政企民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上海随申行公司基于MaaS交通数据底座开发的智能调度系统,运用机器学习分析市民出行规律,使公交线网优化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走向智慧民主:数据开放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

从信息公开到数据开放,网络信息空间将成为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数字化政府建设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的整合力量作用,强化“党建+安全”“党建+科创”等“党建+”工作机制,确保数字化政府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二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活力。以构建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为目标,推动社会主体在公共事务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广泛参与,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贯通。

三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在数据要素开放过程中,政府要准确把握职能定位,从“统管者”转变为数据“供给方”。着力构建安全可控的数据供应体系,确保数据要素在开放共享中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通过强化法治保障、深化职能重构、优化工作流程,对数据进行筛选保护。

四是深化人工智能在数据开放驱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应用。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数据要素融合,对其内部及其与相关信息的关联进行深入分析,为市场主体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支持。政府部门应当切实落实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数据开放中的实际应用,对数据的隐私性和真实性进行智能检查,从而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共创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