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网络空间成为有序政治参与平台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庄梅茜 日期:2025-07-11
■ 庄梅茜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重大制度创新,强调“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即民主不仅发生在选举那一刻,更贯穿于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网络参与正是这种延展性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前的网络空间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平台上,用户所接触的信息早已不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平台基于营利目标进行个性化推送的产物。平台通过算法锁定用户兴趣,推送高点击率内容以实现流量变现。用户虽看似在参与,实则往往陷于被动接受与情绪消费。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流量驱动的内容推荐机制,极易造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用户不断被推送与自己立场、情绪一致的内容;久而久之,不同群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叉与认知理解,陷入信息孤岛的状态。

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的“有序政治参与”,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制度钥匙。“有序”不是对表达自由的限制,而是对参与质量的提升,是制度组织下的理性表达、建设性互动与可反馈机制的总和。

推进有序政治参与,首先要搭建制度化的参与通道。在网络空间中,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是平台结构、信息机制与资源配置要具备可治理性、可监督性与公共性。在这种背景下,有序政治参与要关注网民,更要关注平台;要关注表达内容,也要关注数据结构。平台上的数据、算法与内容分发机制,应被视为治理对象。国家要主动介入关键平台的治理结构,对算法推荐、热搜机制、舆情扩散路径进行公共调节,建立一种可协调、可引导、可反馈的网络议政环境。通过设置议题议程、公开征集意见、组织回应答复,不仅提升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效率,也提高了网络参与的制度含量,使得“发声”变为“回响”。

同时,要推动平台机制的公共化改造。平台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倾向于推动能引发对立和冲突的言论上热搜。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平台的公共治理责任,推动关键环节制度建设。例如,对算法推荐逻辑进行适当限制,建立重大舆情事件的首轮澄清制度,鼓励建设兼具平台功能与公共属性的数字基础设施等。

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空间的组织协调能力建设。有序参与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为平台机制易放大社会情绪,另一方面也在于不同意见之间缺乏中介机制与协调桥梁。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需要“听得见”,更要“听得懂”“听得进去”。这需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网格员、社区管理员等多元力量的作用,搭建起不同意见之间的联系平台,发挥润滑剂与“转译者”的功能,推动民意向制度化表达转化。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在社交平台上主动作为,及时答疑释惑、引导讨论、稳定情绪,构建一个既包容多元又秩序可控的舆论环境。

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谁在参与”,更要关注“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机制参与”以及“参与之后如何反馈”。只有真正让网络空间成为可协调、可引导、可反馈的理性议政环境,才能让数字时代的人民民主焕发出更加持久、更加真实的生命力。(作者为复旦大学政治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