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增强金融中心竞争力影响力
——施琍娅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演讲

-
-
旅客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办理外币兑换。视觉中国 供图
近年来,因地缘政治冲突或国际投机势力冲击等因素引发的涉外金融安全考量,越来越引起各方重视和关切。比如,俄乌冲突引发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金融制裁,导致俄罗斯外汇储备被冻结、外汇资产被封存、外汇汇路被掐断。因为制裁,国际再保险服务中断,导致飞机出境、船舶出海均受困。又如,国际货币投机势力以“借多/屯多+卖空、现货+期货、即期+远期、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股票市场”等多市场、多方位的联动布局,阻击一些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最终导致有关国家国民财富瞬间蒸发一大半的情况。
从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的角度出发,为帮助实体经济降低涉外商务活动中的币种错配风险,推动人民币跨境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跨境贸易及投融资等各类需求,央行及有关部门作出各项制度性安排,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较好的环境条件支撑。作为人民币发行国的核心金融城市,上海拥有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场优势,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只要因势利导,充分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做好人民币服务全球持有者和需求者的配套服务,就可以凭借人民币国际化成就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基于各种制度安排,打开立足本币实现金融开放的空间
实体经济在跨境贸易投资活动中对使用人民币的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力点。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境内外银行间必须建立基于人民币的跨境代理结算关系,即境外银行需要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的同业往来结算账户。由此,双方的银行才能为各自企业达成的人民币计价结算贸易及投融资交易,提供资金支付等相关服务。这类账户一般会开立在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所在的金融中心城市,因为这样方便就近参与人民币货币市场与金融市场交易。
随着实体经济对人民币越来越多的使用,境外主体对人民币的结算需求、兑换需求、融资需求、投资需求以及风险对冲管理需求等会同步增长。这些需求既是人民币国际化厚植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就一个国际化的强大货币,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拥有门类齐全的资产以及参与者众多、流动性深厚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样才能满足人民币走向国际、成为强大货币后的众多使用者、持有者的各类需求,也才能成就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和定价中心的目标。
上海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首发地。回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国家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所作的相关政策制度层面安排,在便利人民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需求时,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及要素市场立足本币的对外开放,作出相应的制度性安排。
比如,在初始的政策文件中,对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和非居民银行账户就有明确规定,使上海的人民币存款市场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境外银行和境外主体可以通过开立的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或非居民银行账户,来办理与中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又如,人民币贸易融资政策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同步推出。境内外银行在为企业主体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的同时,可以同步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
后续推出的政策,还涉及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端的对外开放以及熊猫债形式的融资端对外开放。外汇市场也引入人民币与部分非国际货币的外汇交易,增加了新的币种交易。A股市场以沪深港股通模式的对外开放,实现了人民币交易、人民币结算的跨境交收模式,给全球资本市场的资产配置增添人民币新元素。以人民币计价交易并结算的商品期货以及黄金交易在上海落地,形成相应的“上海价格”。
此外,为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后跨境贸易及投融资领域的需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上海上线运行,并为全球人民币使用者、交易者、持有者等提供“一周五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24小时不间断,周六接续服务4小时”的环球持续支付结算服务。
2015年,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名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并于2016年10月正式入篮,权重为10.92%。经过重估后,权重进一步调升至12.28%。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意味着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一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
以上各种制度安排,触达了上海多个金融、资本和要素市场,打开了立足本币实现金融开放的空间,成就着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预定目标。
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必须看到差距。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的人民币月度追踪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市场中的份额已升至第四,但市场份额仅为3.79%,与前三个货币(美元、欧元、英镑)的市场份额相去甚远。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得益于人民币当前利率较低的客观优势,相关排位已上升至第二位,但市场份额仅为6.14%,距离美元市场份额的83.49%有明显差距。
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各市场的交易、市值规模都处于全球前列,但国际参与度(以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资产价值衡量)相对较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排名也不稳定,在第三位至第八位之间徘徊。这说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都还有提升空间,离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有较大距离。
应当有利于国家抵御外部冲击,而非叠加外部金融风险
一个“买得进、卖得出、风险能对冲”的有深度、有广度的金融市场,意味着众多境内外多类别主体的积极参加。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也是挑战。
开放度高的市场通常参与者也更多,但也意味着风险度升高。中国境内金融体系承担着支持和服务庞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使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境内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在兼顾国际市场对人民币资产投资及对冲管理需要的同时,更应关注和考虑境内货币金融体系运行对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支持。为此,采取渐进稳慎开放原则是必须的。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货币路径选择上,立足本币的开放之路可以实现风险更低更安全的开放。这也有利于国家在宏观经济上降低币种错配风险,在中观金融市场运行和微观实体经济资产负债表上降低因币种错配带来的汇率风险。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只是“国内语境”下的要求,还是“国际语境”下的概念。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同时,在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的要求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有利于国家抵御外部冲击,而非叠加外部金融风险。为此,如何设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开放路径和开放模式就非常关键。
一方面,做强、做大以服务实体经济跨境贸易及投融资活动为核心的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
自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以来,上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高居全国之首。数据显示,上海的人民币跨境结算量接近全国的50%。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各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上海的跨境收支中,人民币的占比达到了70%左右的水平。
下一步,上海应保持这一优势,并在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支持下,继续扩大人民币在实体经济领域的跨境使用。要以实体经济的用户体验和政策反馈为抓手,不断推动相关政策朝着更便利的方向改进。同时,做好环境配套,协助中央监管部门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识别和早期干预,防范来自外部的货币金融冲击风险,并与香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双城互补效应,共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大市场支持。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
要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支持浦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在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上,还可探索构建平行于境内金融体系的离岸金融体系,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支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集团开展离岸经济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同时,通过在“在岸—离岸”环节设置“资金有限渗透+风险有效隔离”的防火墙,抵御和消减国际突发事件带来的外部货币金融冲击,打造境内金融体系防范涉外金融风险的“缓冲垫”。
总结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当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谋求定位。一是立足本币,做大做强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二是在与香港的合作和差异化定位中,共同成就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三是在为国家抵御外部货币金融冲击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思想者小传
施琍娅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智库特邀专家,著有《人民币国际化:理论思考及实践探索》以及《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实践》(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