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免费后收割”“打一枪换一个名字”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AI相关App监管,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当前,AI(人工智能)助手、AI数字人、AI伴侣等相关产品纷纷涌现。记者梳理了AI相关产品的投诉后发现,要让AI满足情感需求、提升工作效率,或许没那么简单。
核心“记忆能力”令人失望
凭借“定制虚拟伴侣”“沉浸式剧情互动”等设定,AI陪伴类App吸引了大量用户,但诱导消费、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等问题频发。近来,记者在体验一款AI陪伴类App时,就遭遇付费“连环套”:进入App后,用户可选择不同“身份”与虚拟角色开启剧情互动,但刚聊几句,角色突然发来一张布满马赛克的图片,提示“付费解锁完整内容”;语音通话请求弹出,而选择接听就需要付费充值……
不少用户有类似体验。“月卡一过期,角色突然不会玩了。”二次元爱好者小野是某AI陪伴类App的资深用户,已经消费超过千元,她发现,一旦停止付费,自己设计的AI角色的对话逻辑变得混乱,手动修正也无法恢复原有的互动体验,“但是充值后立刻变‘聪明’一些,像是被算法拿捏了”。
但充值后角色体验感变好了吗?其实未必,以“x箱”App为代表的部分AI陪伴类产品,采取“广告+会员”收费模式,被用户戏称为“逼氪式”消费陷阱。该App聊天时长受限,非会员用户需频繁观看广告才能继续对话,且广告投放密度极高。有用户提供的录屏显示,有时AI聊天不到三分钟就会被强制暂停,冷却时长要几十分钟,或是观看广告才能继续。
即便用户不堪其扰选择充值会员,AI的核心“记忆能力”依然令人失望。用户发现,部分AI角色记忆极其有限,仅能保留短短十几条对话,稍长时间未聊就会完全遗忘此前的故事背景、人设,甚至刚刚发生的重要事件,导致互动体验割裂。
更令消费者不满的是,部分App更新角色对话背后的大模型,却未履行提前告知义务。比如有玩家反馈自己在聊天中被“赛博丧偶”(角色性格和说话方式突然变化),这其实是因为平台将备案模型由旧版迭代为新版,却没有提前告知,有些厂商的备案也未更新。有厂商发布公告称,“因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新规,大模型厂商将旧模型下架了,几乎市面上大部分陪伴类App都进行了模型迭代,更新至新款模型。”看上去用户可以享受技术更迭的红利,可不少用户对此却并不接受:“模型迭代本属技术常态,但重大变动也应该提前公示,如果无法接受类似更新,平台能否给我们退费?”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AI陪伴类App仅在注册时笼统提示隐私条款,对于付费规则、模型变更等关键信息鲜有详细说明。
工具类AI疑“套娃收费”
如果说AI伴侣类App采取的是“先免费后收割”的收费设计,那么一些主打AI写文、绘画、视频等AI工具类App,就是明晃晃地“割韭菜”。
刘女士不久前被一则广告吸引。视频介绍,主播仅需念数字录制,随后将文字输入系统,便可生成口型完全与文本相匹配的口播视频。“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AI生成的视频足以‘以假乱真’,可见这个技术很成熟。而且这个App的宣传视频里,最终生成的版本人物特别自然,感觉很好用。”
然而,等刘女士下载这款“AI Mate”应用并充值后,才发现生成的人物口播视频效果很差,口型完全对不上,“主要是最多只能生成5至6个视频,后面再做(视频)就得继续花钱充值”。
记者在应用商店下载这款“AI Mate”。App并未提供试用功能,要想使用“AI口播视频”功能,必须充值会员。不过,该App目前已经无法充值,弹窗提醒用户需下载另一款App“AI Mate Pro”。在AI Mate Pro会员充值界面,记者看到具体的会员权益。
会员权益包括AI智能助理、AI视频、AI绘画等多个品类,每项功能的使用都需要消耗不同数量的灵感值,用户充值会员后每30天可以获赠600个灵感值,灵感值消耗完后还需另行充值。换句话说,会员服务只是解锁了相关权益,并不意味着完全免费,超出限定的次数后还得再花钱。“这不是套娃吗?”有不少用户发帖吐槽。
记者尝试多款生成式AI的App,发现这样的“套娃式收费”并非个例。有的应用在充值界面会提前声明,有的应用干脆没有任何告知。方女士为了帮母亲录制科普视频,也下载了类似的AI口播生成软件“AI max”,直到充值成功使用该功能才发现,每次生成的内容有字数和时长限制,还得消耗“积分”。
需建立AI工具认证标准
从业人员告诉记者,尽管总体上看AI技术的发展已能提供很多便利,但这个市场鱼龙混杂,产品可靠性参差不齐。“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每当有新的人工智能体面世,仿冒的产品一定会来分一杯羹。”前行业App开发人员徐林透露,部分小型工作室直接套用开源代码,主打“男友/女友”类角色,通过算法刻意营造情感依赖,“先免费后收割”的付费设计已成标配,“就像网络游戏‘逼氪’一样。”
目前,一些头部AI产品企业已经开始优化用户体验,例如提高收费透明度、提供更合理的退款机制等。但面对“充值前后体验差异”“诱导氪金”等问题,行业仍缺乏有效的自律和规范。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称,更有多款安卓端App和网站“打一枪换一个名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合规运营意识,用户充值后遭遇“跑路”亦投诉无门。尽管市场监管部门已对部分违规产品进行整治,但行业整体仍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或充值前要保持理性,仔细阅读协议条款,尤其要强化证据意识,留存合同、宣传页面、沟通记录等凭证,以便维权时有据可依。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AI相关App的监管,防止“暗箱操作”损害用户知情权,并加大对虚假宣传、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考虑推动建立AI工具认证标准,引导企业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