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江经济带】合肥国家科学中心,与上海科创中心如何联动?

华东局 2017-07-02 06:3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茂君 孔令君
上海可以成为研发中心、辐射中心;合肥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长江经济带上,合肥挺“火”,已获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谋求在量子通信、核聚变能源、雾霾治理、癌症治疗等战略科研领域取得突破,目标是2020年基本建成框架体系,2030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与合肥在科技上的努力相呼应的,是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未来两地的科技创新该如何联动?

 

合肥与上海科技创新的路径不同,合肥的重点是发展高端制造业

 

合肥有科创基础,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是,它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高大上的不仅于此,合肥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正在建设离子医学中心;中科大主导研制的量子卫星已发射成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中的合肥到上海段已率先开通,未来,合肥还将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争创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和联合微电子中心……眼花缭乱,要知道曾几何时,合肥在长三角有点名气的“科技产品”,不过是冰箱、电视机等。

 

合肥的高端制造业优势,在于从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陆续改制转型之后,在产业上是一张白纸,因此没有包袱地瞄准了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技术领域——比如燃气轮机,还比如10.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还比如集成电路制造,如今合肥都有了些成果。记者找了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一家半导体科技企业,这家公司自己开发了多款多媒体接口和显示芯片,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董事长陈峰是海归工程师,他坦言之所以选择合肥,首先这里是“全球白色家电最重要产地之一”,芯片大量依靠进口;其次,合肥人才成本低、物流成本低、政府支持也大,2010年陈峰拿到“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500万元支持。

 

在合肥的带动下,安徽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记者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获悉,该省“十二五”期间万人发明专利从0.66件增加到4.28件,单2015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1180件,总量居全国第7位、增幅居全国第1位,在中部省份中名列前茅。与之相应,科技创新对安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高新技术企业由2010年的1313家增加至3157家,涌现出奇瑞、江淮、科大讯飞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时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存荣曾经告诉记者,上海的独特优势,在于国际领先的新科技、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一般都先转移到上海,而合肥的优势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商务成本低。他还希望,未来合肥与上海可以互利互惠,比如说,上海可以成为技术源头,而不是一般的加工制造中心,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到合肥转化。“上海可以成为研发中心、辐射中心;合肥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吴存荣说。

 

合肥参与人才竞争,或许能倒逼上海改善人才环境

 

合肥如今最看重的,是人才。记者在不同场合多次听人说起,合肥对于高端人才的渴求,语气中有时还有带着对京沪深等地人才集聚的羡慕。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蔡的贵告诉记者,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合肥的总投入大约相当于南京、杭州、武汉的60%,仅相当于深圳的20%;合肥对高层次人才资助30至50万元,与沿海发达城市的水平也差距甚远。另外,2015年合肥企业的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都与深圳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蔡的贵说。

 

不过,改变也在发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蒋诗平告诉记者,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近年毕业后留合肥的明显增多,这主要得益于合肥“发展迅速”,给各类人才以舞台,他自身也谢绝过京沪一些科研机构的“橄榄枝”而安心留守合肥。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与产业经济研究处处长王尚改告诉记者,这些年,合肥在交通设施建设和科创平台的打造上,都明显超前,给招商引资和吸纳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高铁的迅捷便利,已能让上海的高端人才早来晚归。

 

4年前,哈佛大学7位博士后相继来到合肥工作,他们都不是安徽人,却都在合肥安家落户,这则新闻轰动一时,他们被选为当年安徽年度新闻人物。如今,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在美国硅谷设立了人才工作站,不少海外人才都表达了去合肥发展的意愿;他们到合肥,还真的有用武之地。合肥市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处长范观兵告诉记者,以前,合肥依托中科大搭建的中科大合肥先进技术研究院,常被称为“四不像”,既不是大学又不是企业,既不是孵化器也不是产业园。如今,合肥的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已经意识到科技成果转化是市场活动,必须遵循市场法则,为此,合肥已搭建了一批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为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转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不仅是合肥,安徽不少城市都开始加大揽才力度,大力实施“人才高地建设工程”,近2年安徽面向全球累计引进160个科技创新团队、1000多名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肥等城市参与人才竞争,对上海也不是坏事,这能倒逼上海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吸引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到上海。

 

编辑邮箱:alexklj@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