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 | 黄浦区区委书记说,生态环境才是我们的终极竞争力

纵深 2016-09-13 10:3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王一
外滩一线、二线,以及思南公馆群落式的老洋房,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老外滩”,是黄浦成功引进功能性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同时,我们还要让“老外滩”变长变大,变出“新外滩”来。


记者:外滩曾是世界第三的国际金融中心,被誉为“远东的华尔街”,黄浦区可说是上海金融业的发源地。这样的历史起点,对今天黄浦区发展金融业意味着什么?
   

汤志平:历史给了黄浦区深厚的金融产业文化积淀,丰富的金融文博资源,因此,黄浦区发展金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2009年,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级战略背景下,外滩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作为“一城一带”的核心功能区之一,外滩金融集聚带聚焦“新金融”,与陆家嘴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实践证明,这样的定位是准确的。通过这几年的集聚与发展,黄浦区金融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区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已达36.7%。2015年全区金融服务业完成总税收115.43亿元,同比增长90.7%,金融业的贡献度不断攀升,并跃居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之首。2016年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仅上半年全区金融服务业完成总税收就达125.04亿元,同比增长84.8%,占比30.7%;完成区级税收34.39亿元,同比增长60.1%,占比25.5%。
   

金融业的贡献及带动效应,使其成为了黄浦区发展重点产业中的重点。金融业发展的方向、速度、质量,直接关系到黄浦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毫不夸张地讲,金融已是黄浦区发展的命脉。
   

记者:外滩寸土寸金,物理上的空间已十分有限,黄浦区如何挖掘、拓展更多的空间,以迎接金融改革的大潮?
   

汤志平:在国家积极推进金融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决定性时期,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黄浦区要切实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吸引、集聚更多的金融机构、更多的金融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老外滩的资源,同时拓展新外滩的空间。
   

黄浦区有着丰富的老大楼资源,包括外滩一线、二线,以及思南公馆群落式的老洋房,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老外滩”,是黄浦成功引进功能性金融机构的金字招牌。近年来,上海清算所入驻北京东路2号,中国银行回归百年旧址汉口路50号,外汇交易中心中山东一路15号总部改建完成,都是老大楼回归金融功能的成功案例。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外滩沿线老大楼置换改造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具有金融历史底蕴和金融文化氛围的特色空间载体,有效对接中外金融机构回归与发展的多样化选择,重现金融外滩经典魅力,提升外滩金融承载能力和国际化品位。
   

同时,我们还要让“老外滩”变长变大,变出“新外滩”来。目前,外滩南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外滩soho、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596新和平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复兴地块、董家渡13/15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我们将继续加快推动南外滩滚动开发,推进沿江公共空间贯通,加强滨江地区与腹地统筹协调、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高品质打造载体并形成新的亮点,积极拓展外滩金融集聚带发展新空间,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新的优质载体。
   

记者:黄浦是全市乃至全国率先表态支持“新金融”发展的地方政府,相当具有战略的前瞻性。先进的理念如何化为实践?
   

汤志平:深耕“新金融”始终是黄浦服务大局的定位与特色,为此,我们提出并实践了几个“全力”。
   

一是全力服务“功能性的新金融”。主要是一些与国家、上海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相衔接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性新机构,如支付体系、清算机构(如CIPS),金融资产登记托管机构(如票交所),金融智库、行业组织(如全球中央对手方协会CCP12)等。
   

二是全力打造“财富管理新金融”。主要是与资产管理大规模增长趋势相衔接的全球跨境投融资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在人民币国际化、混业趋势等背景下,资产管理类金融产品市场将加速发展,黄浦区将依托自身优势,聚焦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外滩独特气质的国际化资本集聚高地、财富管理高地。
   

三是全力支持“普惠式新金融”。主要是与支持创新、创业及金融产品供给侧优化相配套的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金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需要改革的部分之一,G20中国的特色议题就是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中国还有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今年我们推出《鼓励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以“创新金融、服务实体、普惠民生”为重点,加强引导、优化生态,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创新实践,努力成为普惠金融创新策源地、研发地。
   

记者:有人认为,黄浦金融的成功,主要在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汤志平:我们认为,生态环境才是我们的终极竞争力。
   

黄浦区是上海商业、商务最为发达的区域,外滩也是世界性的地标,很多金融人士喜欢来这里交流互动,很多生意都是在这里谈成的,这当然是黄浦的优势。但黄浦更在不断优化对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的服务,因为只有不断完善产业综合生态,才能持续提高区域环境的服务力和黏性。
   

生态是一个系统,有硬件更需要软件,以人才为本已经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核心关注。黄浦区忧企业所忧,把对金融人才的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安居资助、子女教育、医疗通道、文化需求等方面的服务,提供“10分钟+24小时”生活服务圈、“15分钟”文体服务圈,努力塑造乐业、宜居的环境。同时,外滩国际金融峰会、外滩互联网金融峰会、外滩金融法律论坛、上海国际股权投资论坛等系列专业活动,推动了学术交流,满足多层次金融人才专业交流与社交的需求。
   

总之,黄浦要主动适应新金融产业发展要求,坚持一手抓金融创新,一手抓风险防控,以信息共享为基础,以行业自律为支持,保持创新有序、规范发展的示范形象,为新金融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