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红墙第一修版师”陈石林的故事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梦悦 2018-04-26 07:16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共发布过4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很多人一定会猜想,这肯定是国内最优秀的摄影师拍成的。其实不然,这几幅标准像从选片、修版到制作,均出自被我国摄影界尊为“一代暗房宗师”的陈石林之手。

 

陈石林是摄影师出身,却以“修版师”出名;他从未给毛主席拍过照片,但毛主席的四版标准像无一不是经过他的手修制完成的。由他制作的毛主席标准像已成为被广泛使用的政治视觉符号:从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到百姓使用的百元人民币……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在陈石林那间墙面上布满了各种图片的房间里,他娓娓地向我讲述那些藏在光与影里的故事……  

 

从集体合影中“挖”出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

  

毛主席的第一张标准像诞生于1950年6月。此前,主席像一直是用延安时期穿着土布服装的老照片。时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局长的萨空了向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建议,应该为毛主席拍—张标准像。党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

 

陈石林1952年在中央新闻摄影局工作

  

摄影局立即派记者去给毛主席拍照,谁知这几位记者见到毛主席后既兴奋又紧张,加之灯光、拍摄时间等许多客观条件的局限,拍出来的照片并不理想。那时毛主席非常忙,让他抽出大块的时间去拍照也不现实。  

 

一天,萨空了在随便翻看画册时,突然灵机一动脱口说道:“有办法了!何不找人选出一张毛主席的照片,然后通过暗室加工,‘创作’出一张标准像!”

  

于是,“创作”毛主席标准像的任务便落在了陈石林身上。陈石林接到任务后,查看了大量毛主席照片,最终选定了一张毛主席在不久前会见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时的合影。照片选定后,他将其中的毛主席像从上衣第3个纽扣处剪下放大,用钟表的发条磨成刀片当工具,去掉了毛主席左后侧的人头。接着,他又对照片的面部和头部等处进行修整,最后翻拍出底片,再放大成照片。仅两天时间,他就制作出了毛主席的标准像。 

 

第一版毛主席标准像的来源照与陈石林修改制作的版本

 

这张照片中的毛主席神采奕奕、面带微笑,合体的中山装衬托出领袖的自信和坚毅。很快,这张照片就作为我国政府发布的第一张毛主席标准像向国内外发行了。不到一年时间,它就被印制2000多万张,传遍40多个国家。一直到2000年,我国发行的20元和100元面值人民币上使用的毛主席头像,用的还是这张照片。

 

第三张标准像上,他为主席“整”过两次领子

 

由于第一版毛主席标准像是侧面照,1951年,中央又指示摄影局再制作一张毛主席的正面标准像。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陈石林肩上。  

 

据陈石林回忆,第二张标准照也是从一张集体照中抠出来的。这张标准像一直延用到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内封页上采用的也是这张像。 

 

 

第二张毛主席标准照

 

1952年,摄影局与新华社合并,陈石林也随之担任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继续负责领袖照片的修版工作。  

 

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中央决定制作第三幅毛主席标准像。第三幅照片起初是请照相馆高级技师修整的,结果由于修得太过仔细,看上去有些失真,只好把底片拿回来让陈石林重新修整制作。陈石林回忆说:“我关起门来,整整修了一个星期。反复做了20多张,最后留下一张最好的。”从1960年到1966年,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就是以此照片为母本绘制的。1976年毛主席逝世,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万人追悼大会时悬挂的毛主席像,也是用这一版标准像放大的。 

 

第三张毛主席标准照

友好国家安提瓜发行的毛主席第三版标准像邮票 

 

毛主席第三张标准像流传最为广泛,但鲜有人知的是,陈石林在暗房中曾为毛主席“整”过两次领子,涂抹掉了背景上露出的灯罩子,消掉了衣服上的皱褶,还把毛泽东白衬衣的领子勾画齐整。陈石林深知,记者们在拍摄时是不可能动手为毛主席抹平衣服上的褶皱、整理好衣领的。

 

第四幅毛主席标准像已经在天安门前悬挂了40多年了,照片拍摄于1964年。陈石林回忆说:“当摄影师拍摄完成拿回底片后,发现毛主席的影像在底片中占幅很小,感光也不够,画面中阴影浓重。摄影师看后吓了一跳,非常慎重地把底片交给我,一句话都没说(也不敢说)……在暗房里我发现,这张底版需要修整的地方太多了,由于感光不够,阴影很浓,层次不够清晰,眼珠和眼皮都分不开……”

 

第四张毛主席标准照

 

面对这张照片,陈石林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他把自己关在制作室里,用当时“透正拷负”的最新工艺,对底片进行修整。经过一周辛勤工作,终于制作出了层次丰富、质感很强的第4版毛主席标准像。陈石林兴奋地说:“现在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巨幅毛主席像,就是以此为母本绘制的,从1967年元旦一直悬挂至今。”

 

“一代暗房宗师”辩证看待“修片”的真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主席的4幅标准像出版、印刷已达上百亿幅。这4幅标准像从选片、修整到制版不仅都出自陈石林一人之手,更重要的是,印刷时,新华社要先把底片和标准样品发到各地宣传出版部门,同时发布生产技术程序及质量标准。各地在正式印制前,必须将样片返回新华社,经陈石林审验合格后才能开机印制,而这项工作几十年来从未出过差错。正因如此,陈石林被人们尊称为“一代暗房宗师”甚至“毛主席标准像的守护神”。但他不同意这样的赞誉,“‘暗房宗师’实不敢当,修版是每个搞摄影的人都应该会的技术,国际上有很多著名摄影家,照片都是自己加工;至于‘标准像守护神’就更不敢当了,那是我的工作,仅此而已。”

  

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陈石林逐渐摸索出一套做法——让照片看上去既神采奕奕,又栩栩如生。  

 

在陈石林看来,要让照片看上去“最像”毛泽东,关键是要对领袖的气质心领神会,仔细观察,取其长补其短,突出神韵。比如毛泽东头上的光线,该亮的地方一定要亮;他额头上智慧纹很细,略微有一点亮光比较好;而毛主席晚年眼袋比较深,可以处理得柔和一点;毛泽东主席的眼睛原来是很明亮的,年纪大了有点混浊,就要在眼白部分稍微提高一点亮度。陈石林说,领袖人物像有特殊性,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只能用透明水彩涂染,哪个地方该浓、哪个地方该淡,靠的是对影像的感觉。  

 

新中国刚成立时,因为抽烟,主席的牙齿颜色很深,拍照的时候一笑,牙是黑的。陈石林说,逢到有主席把牙露出来的照片,一定要把牙齿的黑色修掉。这是不是违反真实性呢?陈石林认为,修整好领袖照片的前提是真实,就是照片的影像结构不能动,在这一前提下的适当加工,并不违反其真实性。

 

陈石林和妻子在天安门前与毛主席像的合影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拍摄了一张面带笑容、情绪很好的照片。但画面左右两侧都有人在东张西望,显得很不协调,如果把两边剪掉又会失去现场气氛。于是,陈石林用了三张底片合成放大,去掉了画面左右边的人群,还原了场地和树木,突出了毛泽东欢乐的笑容。 

 

毛主席站在玉米地里的这张照片也曾是多人合影,经陈石林之手具有了新的魅力

 

在那个特殊年代,陈石林成了制作领袖标准照第一人。在制作毛泽东照片的同时,陈石林还加工制作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照片。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陈石林为刘少奇同志制作了一幅标准像,那时刘少奇的照片资料还被封锁着。陈石林与摄影家协会的同行合作,从老摄影家、老记者以及王光美同志的个人收藏中,精选了上百幅照片进行加工。1979年5月,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刘少奇举行追悼会,由陈石林他们制作的《少奇同志生平》的大型摄影图片,也在各省市自治区展出。邓小平同志90华诞时,陈石林又参与组织制作了“小平你好”大型图片展。

 

陈石林书桌上方悬挂着四张毛主席标准像

2011年,陈石林制作的毛主席标准像在纽约摄影展销会展出

  

平时只要毛泽东主席或其家人的照片需要修整,都会找到陈石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他曾经为邵华加工过一张与毛岸青的合影。他还帮助邵华找到110位摄影家,共同制作展出110张毛主席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图片。

 

钦慕着色水平,张大千曾说“你是我的小老师” 

 

陈石林1929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户普通人家。他的父亲早年投身革命,后来成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1944年,15岁的陈石林考进扬州中学,却因学不好日文,被日本人开除。他随后到一家照相馆学习照片制作。两年后,父亲从扬州调到南京工作,他也到了南京一家大照相馆,其间接触了画家张大千等民主进步人士。那时,张大千等人都很喜欢陈石林,尤其对他的修版技术多有褒奖。有一次,陈石林正在给一张照片加工着色,张大千看了连声叫好,拍着他的肩头说:“你着色水平很高,颜色也很鲜艳,是我的小老师哟!”

 

从1948年到1950年,陈石林曾在我国香港、台湾工作过,主要为香港大光明电影公司工作。这期间,他接触到了欧阳予倩、夏衍等民主进步人士。1950年,陈石林从香港回到内地,凭借着高超的照片加工技术,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照片制作的领军人物。

 

在为领袖照片修版的同时,陈石林还在1957年开发了大量复制底片的技术,生产了数以百万计的底片,作为资料供全国各媒体使用。

 

陈石林晚年又迷上古陶收藏

 

2007年春,一位藏家收集的毛泽东标准像拍出72.6万元的高价。这张照片拍得如此高价,一个重要原因是照片背后有陈石林写下的一段话:“这张天安门城墙上毛主席正面标准像,是我1964年9月加工修正而成并提供给天安门管理处,供他们做绘画使用。该照片是我用原底版制作的。因此,照片上的影调层次、质感都比较突出。——陈石林  2001年12月11日。”证明此照片是当年制作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的照片母本。陈石林回忆说:“2002年,有位朋友买了一张12英寸的毛主席照片,拿来让我鉴定,这是我看过后在朋友的要求下写的。”这张照片拍出高价后,有好友对陈石林说:“这是你的作品,你应该主张版权,起码要求分一半钱。”陈石林听后淡然而又意味深长地笑说:“即便我有这个权益,我也不要这个钱。”

 

因为在新华社工作时拍过不少故宫里的陶瓷珍品,他在拍摄过程中发现瓷器的色彩运用与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退休后的陈石林又迷上了中国古代陶瓷的收藏与摄影。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陈石林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全国领袖照片工作组组长仍在忙碌,继续为自己所钟爱的摄影事业做着一份贡献。

 

本文图片除资料照片外,均由作者提供

栏目主编:伍斌 文字编辑:伍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