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60年前的结婚证长啥样?嫁妆“几大件”有讲究,上海这家5月新开的展示馆里都有!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18-04-23 12:51
摘要: 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里有哪些新奇的东西?上观新闻记者在馆内先睹了藏品风采,一件件熟悉的物品,是否能勾起你的回忆?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世纪,结婚证有啥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结婚必备“三大件”又有什么不同?今天,由市民政局与普陀区政府共同建设的“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揭牌,在这里都能找寻答案。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婚姻文化展示馆,该馆将从5月1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婚姻是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同一个城市,不同的时代,婚姻文化也不尽相同。上海的婚姻文化发展,经历了传统礼制思想约束下的古代婚姻、中西文化交汇交融后的近代婚姻、以婚姻登记管理法制化为核心的现代婚姻,这三个阶段的演变。

 

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里有哪些新奇的东西?上观新闻记者在馆内先睹了藏品风采,一件件熟悉的物品,是否能勾起你的回忆?

 

民国时期的结婚纪念牌,材质是镀银的,刻着“同心永爱”四个大字,代表着祝福。

 

上世纪五十年代结婚证,有国旗和五角星。

 

上世纪六十年代结婚证,最上面印着毛主席语录。

 

三五牌座钟,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结婚必备物品之一。

 

大花脸盆,曾经也是结婚物品之一。

 

 添木梳妆箱,新娘们曾经心仪的陪嫁物品。

 

上世纪80年代新婚姻法图解的连环画。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如今,新人的结婚证都有哪些变迁?可从以下图片中一探究竟。

 

上世纪50年代流行黑白结婚照,结婚证也类似奖状。

 

上世纪60年代的结婚照上,新人们盛行中山装和齐耳式短发。

 

上世纪70年代,婚纱+西服的结婚照逐渐流行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会去影楼拍一张欧式风格的结婚照。

 

90年代的结婚照有些复古风味。

 

新世纪,新人们除了证件照片,也会拍摄不同个性的写真婚纱照。

 

“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择取“婚姻登记管理制度”“婚姻习俗”和“家训家风”三个板块,以清末民初上海婚俗为导引,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文化发展为主体,采用文字、图纸、照片、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照、结婚证、陪嫁物品、结婚礼俗等一一陈列、场景再现,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上海婚姻文化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上海婚姻登记管理的发展历程、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忠孝礼善和”的上海故事,体现了海派婚姻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民间婚姻风俗的发展脉络。

 

【延伸阅读】从清末民初到新世纪,婚姻习俗都有哪些变化?

 

清末——

婚姻习俗一般是定亲,即订婚。男方父母央媒求亲,俗称“讨八字”;女方如有意,送出庚贴,写明姑娘的生辰八字,称“出八字”。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和男方无冲克而相合,就相亲(即看双方容貌),走人家(即走访婆家)。男女双方择日各摆定亲酒,订婚手续才算完成。

 

再是纳彩,男方向女方送彩礼、下聘金。一般送首饰、衣物、茶叶、吉祥草、万年青。女方收彩礼后,以鞋、帽、眼镜之类回赠。随后迎送嫁妆,嫁妆有被褥、衣服、箱橱、浴盆、马桶等。

 

最后是成亲,男方租用花轿,红灯引路,鸣锣开道,吹吹打打到女方迎亲。新郎新娘“拜堂”,在婚礼的掌礼人的颂词指挥下,向天地、父母、来宾等行叩拜大礼。这一天,男主摆酒宴请宾客,称“花筵酒”,吃好后“闹新房”。婚礼后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家探亲,女方家设宴款待,称“回门酒”。

 

民国期间——

上海传统的旧婚俗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青年学生反对包办婚姻,提倡男女社交公开、自由结合。婚礼方面,新郎改穿燕尾礼服、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这种由欧式婚俗与传统婚俗结合而产生的新型婚俗,被称为“文明结婚”。民国24年(1935年)4月3日在新江湾新市政府大礼堂举行首届“集团结婚”,当时有57对新人参加,后来集团结婚成为上世纪30-40年代期间影响较大的一种新婚俗。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上海解放后,随着《婚姻法》颁布实施,包办婚姻渐为自主婚姻所代替,长期存在的早婚现象逐步消除,“排八字”“送彩礼”等亦属少见,婚事简办已成风尚。青年男女经过结识、恋爱。双方自愿结合,即可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法定证书,就在法律上确立了夫妻关系。

 

上世纪60~70年代时,上海男女婚事都革命化。有的在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在单位举行婚礼,单位领导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谈一下恋爱经过,再助兴做做游戏,亲友吃些喜糖,婚礼就结束。

 

60年代,赶上困难时期,只找个木匠给婚房订做个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按老一辈人的话说,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

 

70年代,这个时期经典的结婚三件嫁妆就是“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加收音机,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有了这样的陪嫁,左邻右舍都会羡慕。

 

上世纪80~90年代——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上海的结婚习俗也有变化,兴起拍婚纱结婚照,婚宴规模也有小有大。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升级为“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也出现不按照传统习俗模式、不办婚宴的结婚新习俗,每年都有不少对新婚青年参加隆重而又俭朴、花费较少的集体婚礼,有些青年在外滩解放纪念碑前举行集体婚礼,有的在集体婚礼后将办婚礼节省下来的钱支援希望工程;有“大桥婚礼”为建设功臣在他们建造的大桥上成婚等。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婚俗呈现出中西杂糅、多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特点,婚礼不再千篇一律,新人们追求个性、时尚、丰富、浪漫,婚礼成为时尚的前沿。受政府倡导以及新思想、新理念的影响,集体婚礼、植树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式婚礼为婚俗改革提供了样板。


(文内图片均为彭薇摄影)

栏目主编:张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