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见识录 > 文章详情
爱申活 暖心春|【大学生的新春视角】随迁老人的豁达人生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堰溪 2018-02-15 08:00
摘要:离开故土,跟随儿女进城生活的“随迁老人”正成为大城市中特殊的群体,笔者在年前采访到一对热情开朗的随迁老人……

年龄超过60岁,跟随通过升学、工作、婚姻等途径进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的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现在有了一个新的称呼:随迁老人。

随迁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离开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在城市里面生活,被隐性地边缘化成了一个普遍问题。笔者在年前采访到一对随迁老人,不同于那些难以融入新环境的随迁老人,有着热情开朗的的性格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笔者到家里做客的时候,谭婆婆正在炒芝麻。

 
谭婆婆在炒芝麻。


“我们都是农村的,懂得不太多啊。”李爷爷搔了搔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两个老人得知我的来意后,热情邀请笔者到家里做客。

“今天大娃(大孙子)去他爸妈的火锅店玩了,只有二娃在家。”老人的家里看上去满是生活气息,围着沙发一周摆放着都是孙子们的挖掘机、推土机等的汽车玩具。

 
两个孙子的玩具。


爷爷名叫李家辉,今年75岁,婆婆名叫谭书群,今年73岁,皆是四川省乐至县大佛镇人。两个老人穿着朴素的棉衣,看起来都很精神,一点都不像七十岁的人,他俩总是笑容满面。


两个老人的合照。


李爷爷在1963年到东北辽宁当了五年兵,东北天气严寒,尤其是冬天,大早上起床,屋檐下全挂着小臂粗的冰棱。冬天睡觉的地方就只有一个火炉,大家都穿着棉袄,一起围着烤火,晚上出去轮替站岗一个小时。

当被问起,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站岗身体会不会吃不消时,李爷爷笑了,“不会呀,那时候年轻嘛。”

他说,那个时候一个月只有6元的补贴,政委级别也只有180元。

“现在参军就好多了,有补贴,还能享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说到这里的时候,李爷爷叹了一口气。

当完兵,李爷爷就回到农村,待了一小段时间,便分配在四川拖拉机厂工作,一直干到退休,退休没多久,工厂也在02年的时候倒闭了。

得知笔者在上海读大学,李爷爷很高兴地说,以前厂里曾组织到上海的考察,住了一个月,他对外滩的印象非常深刻。

谭婆婆从十四岁开始,做了十几年的接生婆,一元钱接生一个小孩子,还要喂猪种地。老俩口育有三个儿女,带孩子、操持家务都靠谭婆婆忙里忙外。

访谈时,四岁多的小孙子在一旁不吵不闹,自己玩着玩具。

 
自己玩玩具的小孙子。


李爷爷让小孙子唱《东方红》,小孙子也真的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毛泽东……”

在交谈中李爷爷有些事情拿不准,就会询问谭婆婆关于这件事情的具体日期和内容。谭婆婆思考一下,总能迅速答出来,这是李爷爷就会笑着说,“还是老婆子的记性好呀。”

 
两人结婚四十周年纪念照。


谭婆婆和李爷爷1969年结婚,今年已经是第49年了,明年就是50年了。说起客厅中间摆放的那张结婚四十年纪念照时,谭婆婆显得很高兴,“那是09年的时候到照相馆照的。” 

谭婆婆说,“今年的4月12日就是我们来成都的第十一年了”,当初来到成都就是为了带孙子,刚开始搬到成都来是居住在麻石桥那边,后来修二环高架房屋被拆,08年地震之后才搬到现在居住的地方来。


 快过年了,老人家门口早就换好了新对联。


两个老人的户口都由农村迁到了成都。那个时候办居住证只需要儿子的户口和身份证还有房屋产权证到社区办事处。因为规定有产权的房子每30平方米只能落户一人,因为现在居住的房子比较小,只够三人落户,于是两个老人就落户在二女儿那边。

说起为什么要来成都带孙子,原因主要还是儿子、儿媳打拼生活太忙碌,需要老人来帮忙。


 大孙子的奖状贴满了墙壁。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请月嫂来帮忙时,李爷爷立马摆摆手,皱了皱眉:“现在的月嫂实在太贵了。没有5000元一个月根本请不来。”

谭婆婆也说,家里有了小孙子负担更重了,请不起这么贵的月嫂来带孩子,就只有老俩口自己带,还是自己带着放心。


 挂在客厅中间的《花开富贵》。


平时儿子儿媳忙工作,早出晚归,都是老俩口在负责孩子的接送。

“刚刚五点钟的时候老头子才把二娃接回家,他们是私立幼儿园,不放寒暑假”,谭婆婆说:“我们俩没什么文化,管不了孩子的作业啥的,就天天接送和做饭,其他都是他们爸妈在管。我们儿媳也是很能干的人,对我们也很孝顺。”

说起刚来到成都的时候,“最开始确实有小小的不适应,特别是感觉人与人的关系没有我们农村小地方的邻里乡亲的那种感觉那么亲密”,李爷爷对我说:“就在不久前,走在去菜市场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在推菜车,我看她推得很吃力呀,就想过去帮她,但她不让我帮,怕我把她的菜车推走。”

谭婆婆觉得对人的关心是相互的,就经常和邻居打招呼,有小孩子的就一起聊天,孙子也和他们的孩子渐渐也玩得熟起来。

她说,“我家大孙子和十四楼的小朋友经常一起玩,我们出去转路也喜欢和别人唠嗑。”

“我们不参加什么社区活动,平时要接送大娃二娃,有的时候还要给儿子儿媳送饭,空余时间也不多。”谭婆婆说,“反正小区里一走出去到处都是带小孩子的,也不愁没人聊天的。”

今年家里新换了一个更大的液晶电视,说起新电视,李爷爷直摇脑袋:“智能电视的一些功能确实不太会用,我儿子教了我好多遍我才记住,老婆子记性好,记得快,每次我不会开智能电视的时候她都数落我”,李爷爷说起这个的时候,看了谭婆婆一眼,显得有些无奈。

“来成都生活,对于我们俩来说没什么特别大的困难,只要精神好、心态好,我觉得到哪里过都是一样的。”谭婆婆说。

“今年过年我们还是在成都过,不回老家过年了,老家那边的房子都拆了,只有亲戚办婚宴,邀请我们参加,我们才会回去” ,一提到过年,谭婆婆笑得非常开心:“我还有两个女儿都会带着外孙女一起回来。”

谭婆婆给我看她正在炒的芝麻,旁边有码好佐料的一大块牛肉和半只鸭子。

 

为过年准备的鸭子和牛肉。


客厅里面挂着一排腊肉,香肠腊肉是四川人过年家家必备的食物,谭婆婆告诉我腊肉是自己做的,做好了挂在高处风干。


 挂在客厅的腊肉。


“来成都之后过年就一直在家里过了,年夜饭也都是我自己弄的,免得去急着下馆子又吃不痛快”,婆婆说。

“过年一起和儿女孙辈聊聊天,打打扑克”,李爷爷在一旁补充道。

“年轻的时候苦啊,我小学没毕业,又是农村的,以前过年都是生产队东凑凑西凑凑,凑点好东西大家一起过年的”,谭婆婆说:“现在过年一家人凑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我很高兴,新的一年希望儿子儿媳的火锅店越办越好,两个孙子也好好上学,大娃能上个好的初中。”


 放在大孙子做作业的桌子上的“福”字。


两个老人都说,来成都十年了,虽然当了半辈子的农村人,生活上也真的没什么不习惯的。平时带孩子就是主要的活动,两个老人皆喜欢交流,邻里老小的关系也处的很好,也发现小区的随迁老人其实很多。

晚间的休闲就是看电视,李爷爷说,“我很喜欢看中央台的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嘛。老婆子就喜欢看些地方台的新闻,尽是那些鸡零狗碎的家常事。”

婆婆说,“人都是要有感情的,你对别人好,别人自然会对你好。”儿子儿媳他们开餐饮,请的员工,她都要求他们都当家人对待,平日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叫儿子带去一起吃。

楼上楼下的邻居几乎都知道这对带着两个孙子的老人。“我们是看着他们小孙子出生长大的,两个老人都非常热情友好。”十六楼的严女士说。

 

老人和孙子的合照。


谭婆婆说了一句话,她说,“过年也好,不过年也好,生活是自己的,该怎样过就怎样过,都得好好过。”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本文采写拍摄,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系学生。
指导老师:李珠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