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学思践悟十九大】过年“走亲戚”,习近平为何最牵挂这些人?
分享至:
 (26)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煜 周东华 2018-02-13 06:35
摘要: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每年的惯例。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正在四川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凉山,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每年的惯例。有媒体梳理了近几年总书记的看望慰问名单,其中既有老党员、社区老人、环卫工人、建筑工人、草原牧民、棚户区群众,也有少数民族群众、福利院儿童,从中可以发现,基层群众、老少边穷地区人民是他看望慰问的“重点人群”。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这一论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最终能否取得胜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试卷”如何作答,最终必须由“人民”来审阅评判。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要以“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衡量标准。因此,答好新时代“试卷”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两个务必”到攻克“四个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长期执政中必须克服“四个不易”,“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

 

由此联想69年前,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曾谆谆教诲,全党在胜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更要继续保持“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历史证明,当年毛泽东同志告诫的“两个务必”是非常及时与必要的,对党在执政初期答好“建政创制试卷”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教训,再次发出“四个不易”的警示,强调党在“功成名就、执掌政权、承平时期、重大变革关头”的新历史阶段,同样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共产党人永恒的政治本色与价值追求。

 

回顾中国共产党97年发展史,党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夺取政权是如此,长期执政更是如此。所以,答好新时代的“试卷”,不仅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党的领导融为一体,而且更要依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和深化党的自身建设,因为这是党在长期执政中不断进行革命性锻造、永葆政治本色所必需的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四个不易”,从党长期执政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要求,在破解时代发展难题时,全党不仅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更要时刻保持与始终遵循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历史和现实不断昭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最终取得胜利,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唯有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利益指向,才能始终如一不懈奋斗,才能不管走多远,都不会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围绕人民利益,走好“强国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说:“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十九大描绘的新时代“试卷”是宏大的,33年的蓝图通过详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予以了展示。然而迈好“新征程”的每一步,都犹如在作答一道时代“试题”,直至最后的“强国梦”实现。常言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因此,作答新时代的每一道“试题”、每一份“试卷”,都必须矢志不渝地围绕一个中心——人民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庄严的历史承诺。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不难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苦难悲壮、救亡图存的艰难岁月,为数不少的政治力量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药方”,然而最终改变中国近代命运的竟是1921年诞生的仅有几十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当年弱小的共产党后来能够发展成为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党,能够解决满清、北洋、民国等政府都无法解决的民族衰亡难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场全新的“人民革命”。近代以来过往的所有改良或革命多是“上层运动”。历史证明,上层改良和革命的结局,最终往往是“新资本联合体”的形成。而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人民革命”,以实现“人民利益”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与党的事业融为一体,共同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洪流。于是弱小的党逐渐发展成了强大的能够改变中国命运的党。习近平总书记称“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早已得到历史印证的事实。

 

今天,率领人民走在新时代强国路上的中国共产党,要走好“强国之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离开了人民,任何宏大的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最终枯萎。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由此可见,社会进步的基础是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但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人的全面发展。

 

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由“人民认可”来检验。“认可”两字直接体现出新征程对“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更鲜明表征了人民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力量与终极目标。因此,得到“人民认可”和“人民审阅”的发展成果,才能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

 

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历史周期率”

 

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多以政党为主体,因而政党治理已是优化国家治理的先决条件。从政党治理的手段与方法看,主要以提升政党执政能力为方向,但执政能力首先需要认识和确立执政的“价值立场”问题,有了明确的价值立场,才能明确党的执政方向,有效巩固和夯实自己的执政基础。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就不应忘却“权力”的来源,必须不断地回归支撑自己执政的现实基础——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正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特点而言的,长期执政必须时刻牢记其得以存在的执政基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如何摆脱“历史周期律”问题。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与毛泽东畅谈了“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就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答案,那就是实行“民主”这条新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将党的性质定位于工人阶级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所在。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党则是人民的代言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得以长期执政的根本立足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还有两年,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的中国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然而,无论经济社会取得怎样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不会变。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鲜明聚焦于“以人民为中心”。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一旦脱离人民的支持,取得的物质成果再大,党的执政合法性依然会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当下说是作答时代“试卷”的必然选择,而从更加宏大的巩固党长期执政的视域分析,显然具有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深远意义。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杨浦区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网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