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垃圾分类进行时①|参观一次垃圾场就再也不质疑垃圾分类?上海这些小区告诉你:是真的
分享至:
 (1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8-02-06 06:40
摘要:对大部分上海人来说,老港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每天扔掉的垃圾最终如何处理,是被焚烧还是被填埋,究竟有没有进入“传说中的”循环利用系统。然而,当居民们真的来到耳闻多时的“老港垃圾场”参观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上海人的生活垃圾都去哪儿了?”“听说老港有个垃圾场,是那里吗?”

 

随机询问一位上海市民,是否知道自己平时扔掉的垃圾都去往何方,大部分人能给出的最靠谱答案就是“老港”。老港垃圾填埋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位于上海最东侧。如今,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承担着上海市区70%的生活废弃物处置功能,每天有2万吨生活垃圾被运往老港基地。

 

对大部分上海人来说,老港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每天扔掉的垃圾最终如何处理,是被焚烧还是被填埋,究竟有没有进入“传说中的”循环利用系统。然而,当居民们真的来到耳闻多时的“老港垃圾场”参观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垃圾分类的看法,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三个不一样的老港


 

今年是邓衷艳在虹储小区担任居民区卫生干部的第六年。2012年,她曾带领小区的两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志愿者到老港垃圾场参观。回想起第一次到老港的那个炎炎夏日,“苦”和“臭”是最深刻的记忆。

 

“当时还没有机器分类,工人们跳进一个又一个垃圾坑手动进行分拣,大热天都没有空调,看着都觉得辛苦。”

 

那次参观结束后,回到小区,邓衷艳和两位志愿者逢人就讲述自己在老港的所见所闻。“很多垃圾没有在源头分类,所以回收利用率不高,这一点很可惜。”6年后的今天,邓衷艳仍记挂着那些在“垃圾坑”中忙忙碌碌“刨垃圾”的身影。

欣绿小区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目前有240余户居民。

陈雅贞查看小区垃圾厢房厨余果皮垃圾桶。  均 舒抒 摄

 

2015年夏天,家住欣绿小区的陈雅贞阿姨在虹桥街道组织下第一次参观老港。此时,老港基地已经开启了垃圾自动化处理的序幕。“垃圾场里闻不到臭味,车间长得像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戴好帽子穿好制服,操作抓斗把垃圾抓起、放下,都是自动化的。”陈阿姨说。

 

但是,回到居民区后,身为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的陈雅贞遇到了新难题。不少居民听她绘声绘色地讲述老港垃圾场有多么“炫酷”后,依旧会问她:“那我们做好垃圾分类,跟老港有什么关系,究竟有什么用呢?”

 

终于,到了去年10月, 陈雅贞和小区另一位垃圾分类指导员吴瑞昌跟随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第二次到访老港。恰逢当时,上海首个以生活垃圾为主题的科普馆在老港基地正式对外开放,陈阿姨一行的50多位来自虹桥街道虹欣社区的居民进行了参观。这一次,陈雅贞当年被邻居们“问倒”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外景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原为机修车间。 来源均: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先看电影,里面讲清楚了垃圾堆积后会对土壤、空气、水源和人的健康都造成危害。”这还只是开始。在科普馆内居民们详细了解到,经过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能够制成针织衫、生态透水砖、建筑装饰板等生活、生产中的常见物品,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焚烧后,可直接转化为电能,且经过处理后的尾气中有害烟雾已经降到最低。“如果不分类,一个塑料袋需要500年才能降解,一罐玻璃至少要一百万年才能被地球‘消化’,对环境的负担太大了。”

电影《雷神3》(上图)和电影《第九区》(下图)中被垃圾填满的世界。  来源均:豆瓣电影

 

此外,居民们还通过展馆中的LED电子沙盘查询了垃圾从自家小区到老港基地的全部处理过程,从各类流程模型展示中了解到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如何被机器自动抓取、焚烧,填埋垃圾时渗沥液如何收集、处理,填埋气体如何再利用,以及上海垃圾处理的历史足迹、国内外垃圾分类和处置经验等丰富内容。

 


直观感受更触动人心


 

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内景。 来源: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参观科普馆的启发太大了。”吴瑞昌告诉记者,虽然身为垃圾分类指导员,但自己此前并不知道湿垃圾究竟如何制成肥料、干垃圾焚烧后的炉渣为何能变成铺马路的地砖。更重要的是他直观地感受到,“如果垃圾都混在一起扔,那么垃圾就真的只是垃圾,什么都做不成。”

 

陈雅贞更加快人快语:“第一次只有我和老吴两个人去,回来苦口婆心地跟大家讲,垃圾场有多先进、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能帮助垃圾‘消化’得更好,大家始终没有直观感受。”“这次去的人多了,尤其是楼组长们自己到过垃圾场后,回来向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时更加具体生动,明显感到大家分类更自觉主动了。”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区的生活垃圾被运往老港基地后,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烧两种处理方式。目前,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规模为3000吨,正在建设中的二期工程将于2019年建成,其设计日焚烧处理规模可达6000吨,转化后的电能预计每年可满足60万户家庭的生活用电。

欣绿小区的垃圾厢房

吴瑞昌向记者讲解小区垃圾桶的分类。  均 舒抒 摄

 

从全市层面来看,根据今年1月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2018年-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到2020年,全市湿垃圾分类日均处理能力要力争达到70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将达到每日3.28万吨。

 

一位上海市人大代表曾做过调查,上海人一家三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1.5公斤。当末端的垃圾功能化利用、无害化处理以及中端的分类运输等责任被政府部门“认领”,前端的垃圾减量和分类,无疑是身为“垃圾生产者”的居民应该共同承担起的责任。

 

吴瑞昌建议,若能组织更多居民去垃圾场参观,比如每家每户派个代表,有了直观认识后把所见所闻带回家,才能最大程度触动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老百姓的事就要多讲,让大家都知道,这样才会有最好的效果。”

 


绿色账户吸引力还需提升


邓衷艳向记者展示一袋居民分好类的厨余垃圾(湿垃圾)。  舒抒 摄

 

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虹储小区就开始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最初只是在垃圾厢房贴出不同的标识,告诉大家厨余果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都要分开扔,扔的对就敲个小图章,不像现在刷卡登记那么规范。”2015年,绿色账户覆盖至小区后,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开始空前高涨。

 

“一开始,居民们真的是为了用积分兑换商品。”虹储居民区干部陶兰告诉记者,小区每天早上8时至10时、傍晚5时至晚间7时,都有志愿者固定在小区的两个垃圾厢房为来扔垃圾的居民们刷积分,一次10分,一天2次,每个3个月兑换一次积分,不同分值可换到油、盐、酱、醋、肥皂、牙膏、卫生纸等各类生活快消品,最高可用1200积分换一袋10公斤的大米。

 

“第一次现场兑换,小区里人山人海,居民看到每天分类垃圾就能免费换东西,这个‘刺激’再直观不过了。”陶兰说,一些居民吃不准自己手中的垃圾应该归为哪一类,于是都扔进标有“其他垃圾”的垃圾桶。但随着垃圾分类逐步成为日常习惯,居民们自己总结出了经验:洗菜时就把干湿垃圾分好类,这样走到垃圾桶前也不会再“迷茫”,相当于在“生产垃圾”前就考虑好垃圾最终的归宿。

虹储小区北侧垃圾厢房门,旁边锁上的户外空间是建筑垃圾固定堆放点。 舒抒 摄

 

2011年,上海开始逐步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并于2015年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绿色账户。虽然绿色账户在小区人气颇旺,但是陶兰也坦言,工作日能在小区排队兑换商品的基本都是退休的“阿姨妈妈”们,年轻人、外来租客对“积分兑换”很少有直观感受。

 

因此,虹储小区这几年一直坚持楼组长上门、组织讲座和活动、告示栏宣传、制定楼组公约等方式推广垃圾分类。邓衷艳认为,这些日常工作都是必要的,只是,如果能有更形象生动的推广方式,比如组织居民参观垃圾场,肯定会有更多居民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意义。“学校可以多组织小朋友们去参观,他们是最好的家庭推广使者。” 

 


做细各道“工序”推进垃圾分类


 

2016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Met Gala)上,英国演员艾玛·沃森身着由回收塑料瓶再利用制成的礼服。  来源:www.elle.com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愿主动配合垃圾分类的居民最常向居民区干部“吐槽”的理由之一就是,“我们这里又不是国外喏,万一我分类了其他人却不分,我做对了又有什么用啦?”这样的说辞常常让邓衷艳、陈雅贞都哭笑不得,却又意识到,光靠居民区推广垃圾分类,真的还不够。

 

事实上,在经常被拿来作为垃圾分类参照系的日本,从商品流通环节开始,就为之后的垃圾分类打好了基础。曾旅居日本东京多年的上海白领吴小姐告诉记者,日本人家中除了厨余垃圾桶,还要专备两个干垃圾桶,一个用来放置废弃塑料,即不可燃垃圾,另一个放置废弃纸张,即可燃物,而废电池等有害垃圾则单独回收。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塑料是否有色都扔在不可燃桶中,而无论纸张是否使用过、可否回收,都作为可燃物丢弃。“大部分商品包装也是这两种材质,会明确标注在包装上,扔之前看一眼就知道了。”

 

绿色账户能否有更灵活的奖励方式、商品外包装的设计环节能否就考虑到垃圾分类,这些都是今年74岁的陈雅贞最近思考的问题。让陈雅贞关心的还有一件事,“政府部门能否组织科研机构研发出韧性好、价格实惠的可降解塑料袋,省去湿垃圾的破袋处理环节?”她说,此前小区里统一发放过用玉米研制的咖啡色可降解垃圾袋,每只0.5元的售价和经常突然破袋的窘况,让这款垃圾袋的捧场者寥寥。但若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装湿垃圾,破袋处理时总会遗漏万一。“一只垃圾袋混入土壤就要500年才能降解,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考虑啊。”
 

 

栏目主编:栾吟之 题图来源:作者提供
题图说明:一家巴西设计公司将废弃塑料瓶改造为立体绿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