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是轮回……如果“秒回”=尊重,为何你还如此焦虑?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吴陈怡 2018-02-05 08:30
摘要:上班族更期待“秒回”,学生党偏“佛性”。

兴冲冲发一条微信过去,对方却久久不回复,应该算是这个时代最让人煎熬的事情之一了。更令人气恼的是,假如对方一边不回复你,一边却还发了条朋友圈,或是在你们共同的群里抢了个红包,你是否简直有顺着网线“剁”了他的冲动?

 

所谓“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是轮回”。这时能治愈你的,便是“秒回”。

 

收到消息,

要不要“秒回”?

 

“秒回”,指在社交网络中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回复对方的行为。随着人们对手机日益依赖,越来越多的大小事宜都被拿到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上进行商议。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名受访者中有28.8%的“总是”秒回信息,60.0%“偶尔”秒回。

就职于某银行的应先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工作时间秒回信息极易干扰手头正在处理的事务;但他同时也表示,如果是前台同事发来的咨询类问题,自己再忙也会马上回复:“总不能叫客户在现场等着对吧!”

 

而在广告公司做到中层的王女士则表示,自己在网上是随时在线的状态:“除非我在睡觉,否则你任何时间都能用微信、邮件联系到我。”由于职业关系,她有时跟客户交谈甚至精确到“分”,比如“我5分钟内把方案发给你”或“10分钟后给你回复邮件”,每天风风火火的她表示,自己所在的圈子里“秒回”几乎是习惯。

 

取决于三个因素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人认为收到消息要不要“秒回”,首先取决于自己当时忙不忙。大四女生分子表示,正在忙着写论文或者实习的时候,收到消息可能会看一眼,但不会马上回,因为“如果回了,对方也许马上又会发消息过来,一来二去,很容易打乱自己工作的节奏”。

 

另一个因素是“谁发来的消息”。大家普遍表示,是否秒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同自己的“远近亲疏”。如果是熟悉的朋友或上司来找,一般会回得快一些;如果是“点赞之交”或者加了微信却不怎么联系的好友,那么“即使晚回复一会儿也不打紧”。

 

排在第三位的则是事件的紧急程度。倘若不是急需处理的问题,多数人选择不立即回复,但尴尬在于很可能“一会儿就忘了”。也有人对此比较坦然,直言“真有什么要紧事会打电话来吧,回个消息不用很着急”。

 

上班族更期待“秒回”,

学生党偏“佛性”

 

既然该调查称56.0%的受访者认为对方秒回信息是“尊重自己”,那么大家是否也同样期待自己发出去的消息被对方秒回呢?

 

记者随机采访显示,上班族,尤其是如传媒、金融等行业从业者对于“秒回”的期待值稍高,而他们本身能做到秒回的概率也高于其他人群,因此对他人(尤其有工作关系者)秒回的要求也更高。相比之下,还未正式工作的学生群体就显得比较随性,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自己根本无所谓对方是否秒回。

 

但即便是前者,对于“秒回”的态度还是相对随和的。不少人表示,虽然内心默默期待对方能秒回,但如果做不到也不会真的“连环夺命call”,真有紧急的事还是会选择打电话,而不会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对方24小时盯着手机给予回复上。

 

提高了沟通效率,

还是加剧了社交焦虑?

 

从前述中青报调查可见,人们对于“秒回”的态度似乎有些矛盾:一方面,秒回与社交礼仪挂钩,经常秒回被视为“靠谱”“真诚”;但另一方面,44.5%的受访者称因为秒回而失去完整的大块时间,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

 

秒回究竟是提高了沟通效率,还是加剧了社交焦虑?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言语交际学”主讲教师吴静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互联网时代,由于言语交际双方并非面对面,确实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对秒回的期待体现的正是“网络社交”的矛盾之一。表达者内心往往非常希望对方秒回,表现在行动上可能也会不停地刷新手机页面查看对方是否回复;而反馈者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比如没设置消息通知、没有及时看手机、看了暂时没空回、忘了回复或者根本不打算回复等,导致迟回复或不回复。

 

处理这种矛盾的关键,还是互相理解、换位思考。吴静认为,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人们既是表达者,同时也是反馈者,两种身份的无缝切换,其实能让人们更多地互相理解,这也是一些人虽然内心有期待却能对实际反馈降低期望度的原因。

不过,这种矛盾发生在特殊关系的双方之间就不同了。比如,热恋的情侣间即便再忙,一般都能做到“秒回”。吴静讲述了一个朋友儿子的故事:这个读高中的男孩每月手机费三五百元,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恋爱中的女友,女友发来的信息2分钟之内必定回复,而且要求女友也一样反馈。可是没过多久,女友就嫌他太“烦”了。吴静提醒,恋爱中尤其要注意给对方留足自由与空间,强求“秒回”反而会增添对方的束缚感。

 

而在职场,吴静建议如果所在行业常以社交网络沟通工作的话,就应该尽量养成及时回复的习惯,尤其是在工作时间内,以免耽误工作。假如回复晚了,最好先表示歉意。

害怕工作过度影响生活?她还提出一个应对之计——“工作号+生活号”。可以设两个社交账号,区分工作和生活,不仅能避免许多麻烦,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