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读1本书不仅不花钱, 还能进账1元!“共享书店”来上海了,还会有人买书吗?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卢晓川 刘璐 吴陈怡 2018-01-28 08:37
摘要:市场不会轻易接纳一项戴上了“共享”帽子的模式,毕竟每一种“共享”的前提,还得是真正整合了社会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畅销书想看又觉得没有收藏的价值;没时间去图书馆,书店的书又塑封不能试读;孩子成长过程中阅读需求大,上个月刚买的书一转眼就用不着了……如今连单车、雨伞甚至充电宝都能共享了,如果图书也可以共享,是不是能更好地发挥价值?

 

一个月前,一家共享书店在闵行区一家商场内低调开业。有人看好这种新模式,有人嫌固定地点借还并不方便。这种模式究竟怎么样,大家对此反应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专程探店。

 

主打童书,借还全自助

 

记者走进这家“阅+共享书店”,位于商场一角,门面并不招摇。气球扎的彩虹门,动物造型的小凳子,毛绒公仔等装饰充满了童趣。细看各个书架,基本以儿童绘本为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等热门童书陈列在书架上,还有少量的成人畅销书。市面上知名的童书系列如海豚、蒲蒲兰、暖房子等,也都分门别类摆放,如果吃不准不同年龄段孩子适合看什么书,店员也会给出建议。

 

除了柜台,店内还设有阅读区,一些孩子在地上坐着、趴着、蹲着,或躲在三角形的沙发里,以各自舒服的方式看书,虽然当天是工作日,下午3点半后,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看书借书。

 

乍一看,与普通书店并无二致。那么“共享”如何实现呢?

 

记者了解到,想要在这里借书要先下载一个叫做“智慧书房”的App,支付99元押金后,可借阅两本总价不超过150元的图书,一次借期为十天。借阅本身是免费的。

一位妈妈熟练地走到书店内的机器上,用手机扫码还书后,又重新挑选了几本书借走。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在商场教育机构内上课,所以她每周都会过来借书。大概是新开店的缘故,她感觉这里的书品相较新,能选择的种类也相对丰富。提及借还超过2本书的原因,她笑着说因为小孩子看书很快,她特地带了两个手机,这样一次可以多借几本。

 

有一名初中女生羞涩地询问借书有没有年龄限制,在得到不受限制的答复后,高高兴兴地挑了一本双语版《小王子》:“我本来就喜欢这个故事,回去练练英文阅读。”

据门店负责人徐昕炜介绍,这家书店是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共享书店”登陆上海的第一次尝试。近年来,儿童绘本在中国流行,但是比起普通成人读物,绘本售价较高,动辄数十元上百元,有些外国原版书、立体书等就更贵了,一般家庭购买很多并不现实。而借阅的形式,既能让孩子广泛涉猎,又能方便家长在深入试读了解后再选择购买。

 

至今未现污损或恶意拖欠

 

工作人员介绍,上海这家共享书店目前共有1400种、近4000册中外绘本,适合1-12岁儿童阅读。开业一个月以来,“共享阅读”的模式已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高峰时期,日借还量超过150本。“令人欣慰的是,到现在还未出现过图书污损或恶意拖欠现象。”店员告诉记者。今后,书店还会根据用户兴趣的和需求,对图书的种类进行调整,增补一些少儿教育类绘本。

记者获悉,自去年7月以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已经先后在合肥、安庆、滁州、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设20余间共享书店。消费者借书后,可以就近选择旗下的任一门店还书续借。就算在上海借书后碰巧出差,想在北京的分店还书,也可以。

 

还会有人买书吗

 

图书能共享了,还会有人买书吗?

 

众所周知,实体书店这几年的日子确实是不太好过。高昂的经营成本、凶猛的电商大战、减少的阅读人群,让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面对电商低价促销的冲击,单纯的卖书模式已很难吸引大量消费者,于是有不少书店都开始尝试多元化经营,通过在书店里增加咖啡、餐饮、文创、手工作坊等消费形态,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以期提升书店总体收入。

 

传统的新华书店都能免费借书给读者了,那以后还会有读者来买书吗?书店的经济效益是否会受影响?

 

徐昕炜透露,自去年7月16日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变身“共享书店”以来,虽然图书销售略有下降,但是客流量比去年同期提升4.93倍。随着客流量的大幅提高,书店里其他商铺的营业额也显著提升,书店总销量提高20%

 

与图书馆不同,用户在借阅过程中,如果喜欢这本书,产生购买的念头,可直接在线上点击购买,把书留下来。同时,书店还会把破损的旧书回收拍卖或退回出版社,消费者不必担心买书的时候碰到别人翻过的次品。

 

还有阅读奖学金”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表示,“共享书店”是基于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把握,通过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实现阅读服务的转型升级。以前,读者走出书店,和书店的关系就终结了。现在,读者把书带回家后,和书店的联系才刚刚开始。读者注册成为书店的会员后,可以在App上参加线上活动、购书或进行社交。未来,App还会开发用户之间相互借阅的功能,顺应阅读的社交化趋势,带动更多人阅读。

皖新传媒“阅+”事业部运营经理朱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自古就有“书非借不能读”的说法,“共享书店”可以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高阅读频次。有趣的是,为了鼓励用户多借书、读书,书店还不定期推出一些激励措施。比如,一个账号每次还书都会续借两本的话,一个月借三次,就能多读六本书。此外还有“阅读奖学金”制度,用户每阅读一本书并按期归还,就会有1元“阅读奖学金”直接入账;三个月读12本书,还可返还押金的8%。

 

会不会重蹈覆辙?

 

从共享单车、共享衣柜到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自从“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创业领域兴起,它正在以越来越丰富而奇特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当看到,资本、市场对于“共享”的热衷,使得一些费尽心机开发出的新商机,被事实证明为“伪需求”、“伪痛点”,甚至一些与“共享”精神相去甚远的商业模式,也被强加上“共享”的噱头。事实上,并非所有被冠以“共享”的形式,消费者都喜闻乐见。据《每日经济时报》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7家“共享”类公司宣告倒闭,其中包括共享房屋、共享衣柜,还有红极一时的共享单车企业。

 

上海这家“共享书店”,能否延续其安微本土的战绩,甚至给出更加漂亮的成绩单?又或是会重蹈它“共享”家族中一些业已倒下的成员覆辙?

 

朱飞对此表示乐观。他认为,共享书店不会像给城市带来额外的管理难度。与大家熟悉的共享单车不同,共享图书让既有的图书库存流动起来,减少了闲置,非但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反而可以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是以三孝口新华书店为例,过去一个月动销的图书不超过总量的10%,转型“共享书店”后,目前动销动借量超过图书总量的40%。这些共享的图书,正在源源不断地向更多人传递着知识与能量。

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变身“共享书店”后。

 

市场不会轻易接纳一项戴上了“共享”帽子的模式,毕竟每一种“共享”的前提,还得是真正整合了社会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书店工作人员毫不讳言共享书店的高昂成本,以及一定程度的公益性:“现在公司对我们没有什么盈利的要求,有其他的利润来贴补这一块,主要还是先开拓市场、做好品牌,如果用户拓展得好,线上线下的各种社交,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家共享书店虽然因为打着传统书店和图书馆烙印,算不上有多“新鲜”,却基于精准的用户定位,已然在实体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采访中有读者提出,目前上海只有一家读店,又地处郊区,对于距离较远的读者来说很不方便。有人提议,如果能在自家小区附近借书还书,就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对此朱飞透露,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正在努力加强共享书店的网点化铺设,同时着力投入智能书架的研发,希望通过“共享书架”和“共享书店”的多点结合,打造“共享阅读网络”,让读者今后可以在家门口、地铁站、公司附近随时随地借书还书,真正感受“共享书店”的便利。

(内图来源:卢晓川、吴陈怡摄于现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