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科技转化有“死亡之谷”?江苏省产研院着力打通产业创新链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殷梦昊 2017-12-24 12:38
摘要:到江苏发展的人才、团队、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江苏的基础,还有长三角的平台。比如上海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合作共赢会自然发生。

深夜十点半,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下的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激光所”)先进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发中心依旧灯火通明,二十几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加班加点调试机器。

激光所先进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发中心。

“我们不做基础研究,也不做大规模生产,而是面向市场,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中心市场部经理张雷说,今年的企业订单数再创新高,总额达到2000万元。所谓“合同科研”,指科研机构与企业签署合同,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服务。一直以来,从科研到技术转化环节,高校院所不愿做,单个企业做不了,这一艰难过程被喻为“死亡之谷”。如何打通产业创新链中的“最后一公里”?

 

自2013年12月成立以来,江苏产研院承担起这项使命,明确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的定位,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4年来,产研院逐步建设起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和队伍,将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向企业转移,探索出了一套 “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新模式。

 

定位:搭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桥梁

 

江苏产研院一楼展厅内,摆放着一台由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镭科技”)研发的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看似不起眼,这台设备能够通过激光扫描,在1秒钟内对数公里范围内的风速、风向、切变、湍流等信息进行实时测量。

 

这本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光机所”)一项少人问津的科技成果。一台原型机,在所里放了好几年。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原创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企业无法消化;而高校院所也无多余精力再做成果转化,只能束之高阁。

 

2013年,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设立激光所,初始定位就是承接母所原始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我们就是跨域‘死亡之谷’的那座桥梁,要把傻大笨粗的样机变成产品。”激光所综合管理部部长郑新友说。成立之后,激光所以300万元的价格从上海光机所买断原始技术所有权进行了产业化研制。目前,该产品已进入批量产业化阶段,广泛应用于风电、航空、气象、军事国防等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孵化成立的牧镭科技也获得国内风电巨头2000万元的注资,现估值达1亿元,团队享有70%的权益。

 

2015年,该所成为首批八家加盟江苏产研院的专业研究所之一。首批加盟所不少原是高校的二级法人,经产研院要求后全部成为独立法人,目的就是保证产权清晰,拥有对科研成果的独立处置权。“防止出现先把技术拿来用,等到成果研发出来之后,利益不好分配的情况。”产研院综合管理部主任助理郭建路解释。

 

至今,产研院已培育建设36家专业研究所,2016年度转化828项技术成果,衍生孵化111家科技型企业。

 

原则:市场导向,多劳多得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技术研究所一期大楼。

不仅建立新机构,还要建立新机制。产研院提出,打破以往由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将市场认可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

 

优胜劣汰。产研院对研究所实行预备制和动态管理制,不再按项目分配固定的科研经费,而是根据研究所服务企业的科研绩效决定支持经费。

 

至今,激光所培育和引进了40家激光与光电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去年孵化企业的销售总额达4亿元,每年为约80家地方企业提供委托合同科研、技术转移、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等公共技术服务。在去年产研院考核中,激光所排名第一,得到1800万元的财政补贴。

 

“我们虽然是事业单位,但自收自支、不享受国家拨款。这笔经费解决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郑新友说。去年江苏省出台科技创新“40条政策”,其中第25条专为产研院“量身定制”,在经费使用、成果处置、人员聘用、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

 

“论文、年龄、学历、职称,我们都不看,就看你做多少产业贡献。年轻人在这里不存在‘天花板’。” 郑新友介绍,激光所实行企业化运作,20个事业编制一个也没用,所有员工都是两年一签,年终奖与业务数量、质量直接挂钩。同时规定,成果转化利润提成,技术团队占70%;若成立公司,团队股权不少于30%。

 

除了加盟所之外,产研院还“另起炉灶”自建新所,采取团队控股、多方现金出资的方式,组建专业研究所运营公司,已按此新模式建设了13家研究所。新建所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公司法人性质和产权比例,充分保证科研团队的知识产权。例如去年成立的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由薛九枝团队、常熟市政府、江苏产研院三方共建,股权占比分别为70%、20%和10%,目前已孵化5家公司。

 

胸怀:面向全球,合作共赢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产研院坚持全球化视野,面向海内外招聘一流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已吸引300位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集聚江苏。薛九枝就是产研院第一位项目经理,拥有30多年研发经验,他的团队中还有欧洲科学院和美国科学院的院士,这些海外专家每年都会在常熟进行3个月的具体指导。

 

此外,产研院还与海内外一些顶级高校、研发机构及高技术企业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投资引进海外技术。“合作不是单纯签个协议。我们为每所大学都成立了项目合作的资金池。”郭建路介绍。

 

研究所层面也坚持“开放办院”理念,将引进和孵化企业相结合,设立4支专业投资基金,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研究所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平台、技术支持;反过来,产业集群回馈收益,为研究所提供研发需求。

 

最近,激光所正面向全球招募项目经理。“我们这里办公场所、设备仪器、研发平台、工业化团队、产业基金一应俱全,领军人才可以随时‘拎包入住’。”郑新友说,和传统科研机构不同,这里的创新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到江苏发展的人才、团队、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江苏的基础,还有长三角的平台。比如上海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合作共赢会自然发生。”郭建路认为,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技术的辐射没有边界。

 

编辑邮箱:alexklj@126.com  题图说明:江苏产研院成果展示大厅。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