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面对面 | 94岁黄永玉:这个世界太有趣,舍不得放下笔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7-12-10 09:00
摘要:老老实实,用人格写

”过去黄裳说他从卧室走到客厅,再从客厅走回卧室,我还笑话他。现在,我也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从卧室走到客厅再走回卧室。”12月9日来沪参加《收获》杂志60周年系列活动的30多位作家中,黄永玉是最年长的嘉宾。今年94岁的他从2009年起在《收获》以专栏形式连载自传性质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已经9年。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黄永玉这样描述自己的时间表,每天晨起写作至下午1点,这之后便是“玩儿的时间”,或画画、散步,“大概花20多天时间,把这一期的稿子寄给《收获》以后,我就自由了。”在年轻人中,“无聊”是个高频词,有文学相伴的黄永玉依然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有意思”,“不觉得单调,也不觉得讨厌,这样的生活,挺好。”

黄永玉来沪参加《收获》创刊60周年系列活动  徐佳和 摄

 

黄永玉用“宽宏大量”形容《收获》,“世界上没有第二本这般宽容耐心的杂志,连载我的‘破文章’已经9年了,而且还要再连下去。”而对杂志编辑来说,黄永玉绝对是一个让人省心的作者,从不拖稿,每次收到稿件,都是一份钢笔手书原稿的复印件和一份依据手稿誊清的电子文档,还有老先生亲手绘制的插图。“必须准时,有规矩,我从小就这样”,说到自己的好习惯,黄永玉哈哈大笑,“我21岁到上海,当时房租一个月50块,赚起来不容易,但我从没有拖欠过。”

 

12岁外出谋生,曾经流落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又辗转上海、台湾和香港,黄永玉对于青年时代曾短暂停驻1年多的上海仍然充满感情,“老是想它,因为这里有那么多老朋友。”老朋友里当然有《收获》杂志的创办者巴金先生、靳以先生。表叔沈从文让我叫巴金先生‘巴老伯’……”黄永玉说,自己和巴老讲话并不多,“其实有点怕他”,“因为所有长辈都很尊重巴老,他提的意见,无论是对沈从文、靳以、萧乾、曹禺等等,大家都很接受,这足以说明他多么值得尊敬。但我完全没想到,‘文革’期间,巴老会受到这样的对待,很多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黄永玉说,巴金先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世界,都十分公正,这份公正坦荡,让他“什么都不怕”,“假使能够实现他最后的心愿,建起那座博物馆,大家才能完全认识巴老这个人。”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从主人公2岁开始写起,9年下来已经累积150万字,刚刚写到抗战胜利的1944年。黄永玉说,这部小说随时可能终止,“也许就是明天”,但只要他还活着,还能写,就会一直写下去。“抗战胜利后,我到了上海,接着又去了台湾、香港,再回到北京。我知道很多人在等着我写北京这段,大家不要看笑话,没有笑话,我就老老实实写我回到北京以后的生活,这里面容不得说一点假话,又要说得有趣,不让人家不高兴,确实有点难。而我的原则就是,用人格来写。这本书还有一点特别就是,尽量不讲老话,老话就是过去的词汇,眼下流行的词汇我也不愿意讲,我对这些很警惕。”

 

什么时候能把《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写完?黄永玉很坦然:“肯定写不完了。我今年94岁,写到1944年,你算算看。如果时间不允许,没能写到解放以后,就太可惜了。”哪一段人生最精彩,最想写入书中?黄永玉答:“人生不能拉下任何一段。而我和大家不同的是,我不像现在大部分人那样正常,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步步来。我的一生颠沛流离,这些经历和经验是用钱都买不到的。”

 

黄永玉用钢笔写作,用不惯圆珠笔,从不用电脑,“电器里,我用得最熟练的就是手电筒,连电话都不熟悉,更谈不上电脑。我就是土办法,用钢笔、墨水,一个字一个字写。”高龄的他最近还有过一天工作11个小时的纪录,活力不输年轻人,而幽默、顽皮天性也丝毫未改。采访间隙,写过《人到中年》的82岁的老作家谌容走到黄永玉面前,问他是不是还认得?黄永玉一口答出“谌容”。双手相握,黄永玉笑道,“我都不敢太用力握,你的手太瘦了。”满堂欢笑。

 

或许正如黄永玉自己所说,这个世界在他眼中仍然太有趣,“我没什么特别的心愿,就是老老实实做好手头的事,老老实实地写下去,老老实实地画下去。”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