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跻身“中国十大最佳养老城市”,这个长三角地级市如何率先探索异地养老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2017-12-09 15:13
摘要:“我老了,我终究还是老了,老得不再想奔波四处;认定脚下家园,是我身心归宿……”

来扬州养老,是75岁的马颖第二次和儿子的重要离别。但一切举重若轻。
   

第一次是在2005年的美国,她要回国时,儿子送了一个自己美国公司的玩具小熊。马颖宝贝极了,把博客名改成“穿T恤的熊”。第二次即今年6月,母子俩从儿子上海家中一路开车到扬州。300公里,3个多小时,马颖牢记。


家当都已提前邮寄到老年公寓,马颖随身只背了双肩包。等到了扬州市郊的曜阳国际老年公寓,她摆摆手对儿子说:“回上海忙去吧。”


而今年92岁的上海人许剑明的“离别”却不轻松。她退休后一直订阅两本健康杂志,由于多年收藏、体积过大,2013年要搬到扬州时,只好舍弃。她害怕连杂志一起丢失的是熟悉的生活。


年逾七旬的哈尔滨人王长安在2012年入住老年公寓后,第一件事是种树——80多棵柏树被种在公寓东边的金湾河畔。“我喜欢南方的绿叶树,它们插到哪儿都能好好活。”王长安说,扬州是自己在南方找的第5处养老地,希望留下就不再走。


“留下就不再走”,在跻身“中国十大最佳养老城市”的扬州,这样的养老愿望逐渐被听到。2010年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扬州市发改委向会议提交了一份基于多地走访的长三角异地养老调研报告。
   

2015年,扬州市牵头设立长三角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这是长三角协调会首次批准由地级市牵头设立的专业委员会,20个城市参与其中,当时下设了“异地健康养老工作组”。


而在政府支持下的民间力量,行动更早。2012年“中国异地养老网”在扬州注册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异地养老资讯的信息整合平台,目前网站的异地养老基地包含了全国30多个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城市。网站背后的推动者则是曾在扬州市老龄办担任22年副主任的退休公务员秦开众。


一个在严格意义上难以划入任何具体政府部门职能的异地养老课题应如何推进?一个本市户籍老龄人口已达113.26万、占比24.53%(居江苏省内城市老龄化前列)的地级市如何下好这盘外来的棋?扬州市老龄办主任江洪斌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和民间力量共同推进”。

 

这些年来一直陪伴着马颖的小熊。  杨书源  摄

 


跨城

 

今年夏天马颖刚搬进老年公寓时,心里一“咯噔”——带两个卫生间的套房被订完了。


“如果女儿、儿子全家都来看我,只有一个卫生间,早上醒来小家伙们不要抢了?”她嘀咕着。其实女儿一家在西班牙,每年仅20天探亲假。    


马颖是大连的退休大学教授,丈夫10多年前病逝,她去帮助在沪定居的儿子照料孙辈,一住8年。
   

“小家伙上中学,我也要找自己的归宿了。”按晚辈的设想,马颖应居家养老,儿子还特地为腿脚不好的她装了家用电梯。但她坚持“淡出孩子们的生活”。
   

她认可长三角城市的养老服务水平,也愿意在支付能力范围之内离儿子近一些。今年,她听说以前在扬州科研机构工作时的老同事去了当地老年公寓养老,忙跑去参观。如今,她在这所老年公寓,床边就是那只穿T恤的熊。


这是一所距市中心20分钟车程的民营养老院,每天有往来市中心大型超市的购物班车,选址依傍着新开发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一架钢琴,跟随上海退休小学音乐教师许剑明搬了两次家,从虹口区的家中搬到上海的老年公寓,又从上海的老年公寓搬到扬州。
   

许剑明眯着眼看琴谱,弹了一会儿就停下,直摇头,“弹得不成样子……手变形了”。


退休10多年后许剑明和丈夫住进上海市中心一家不错的公立养老机构,整整7年,最后双双病倒在不同医院。在医生建议下,他们搬到儿子所在的扬州。许剑明坚持原则——找一家好的养老机构,两代人尽量保持相对独立又在有事时叫得应的“若即若离”。
   

她趴在钢琴上,忆起早几年音弹不准时,丈夫给她捏肩膀加油的光景。两年前,丈夫因脑梗在老年公寓“走掉了”。
   

对于跨城搬家这件事,最驾轻就熟的是王长安。1999年他和老伴从当地政府监察岗位退休,两个女儿均已到美国定居。两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一狠心卖掉在松花江畔的房子,去完成年轻时到南方的梦想。


养老第一阶段,王长安的计划是异地购房养老。2006年,女儿为他们在福建南端的东山岛购置别墅,开窗就能吹海风。他本想一住不走,几年后却又焦虑:70多岁,住在偏僻风景区,除了游客就是保安,谁能对自己健康负责?


他把目光转向机构养老,在上海、苏州的中高端养老机构转了一圈,条件好但价格高。他在电脑上搜索“异地养老”,留意到扬州这家老年公寓,致电沟通后还算满意:入院一次性支付12万押金是可退的,每月租一间2850元。


他照地址把行李寄去老年公寓,注明“院长收”。这是王长安第一次“无实地考察就直接入住”,他说“走累了”。
   

不过这位把微信名字取成“欢乐少年”的老人,终究没停下寻找的脚步。最近他被扬州最西端新开发的天乐湖养老项目吸引,“有养老房可租可卖,有扬州三甲医院的分院,还可以分到菜地,吃到有机菜和放心肉。我现在就是两头住,都考核”。
   

和王长安一样在“货比三家”的还有秦开众。退休前他常年在老龄办工作,参观全国各种养老项目时,他喜欢给这些项目算账。


“有时我发现养老项目的投入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撑运转,刨根问底,都是一些老人为了满足养老心愿,把钱押在这儿,入坑了。”秦开众从那时决心建立透明的网络平台,集合一批优质的长三角地区优质养老项目。于是,就有了中国异地养老网的雏形。


“什么项目能够登上异地养老网,判断标准很简单:我也是老年人,我体验过的,愿意下次再去就对了。”63岁的秦开众说。

 

王长安夫妇和许剑明(居中)在老年公寓的楼道里,他们是门挨门的邻居。 杨书源 摄

 


南北

 

马颖扬州“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金鸡报晓图,这是上海结识的朋友赠她的送别礼物。
   

她本以为来扬州,是“好友清零”的漫长过程,却逐渐发现并非如此。她在扬州工作过的研究所,陆续有4位老同事入住,他们大多也不是当地人,却和这个城市在青壮年之时有千丝万缕联系。
   

“今年冬至,我已经预约好和刘国庆夫妻一起包饺子。身体不好不能喝酒,就熬鸡汤一起干杯。”马颖对记者说,“没想到我会在年轻时奋斗过的城市抱团养老。我知足。”
   

许剑明夫妇刚到扬州时,谁也不认识。但搬来不到一个月,他们得到好消息:许剑明在沪参加的老年合唱团成员要来探望夫妻俩。    
   

许剑明记得上海客人来的那天,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丈夫异常抖擞,衣冠笔挺在门口候着……那天屋里尽是乡音,夫妻俩向老熟人倒苦水:“跨了一条长江,怎么说话全都变调听不懂?”
   

扬州,是北方老人眼里的南方,却是无数上海人眼里的北方。
   

而今,她和记者聊到与公寓里扬州老人的相处故事时,特地说起扬州话。
   

许剑明住在老年公寓1号楼501,隔壁503住的是王长安夫妇,两家老人在屋里呆烦了就串门。前阵子许剑明买了一台超大屏手机,王长安看着不错,也买了一个。王长安喜欢花花草草,老伴在客厅做了塑料花景观,关注健康的许剑明觉得大量塑料工艺品会影响空气质量,但秉持着上海人含蓄的行事风格,她没有直言。每次去拜访,她都认真提醒:家里要多开窗通风。
   

住在505室的是一对扬州本地老夫妻。老阿姨总爱去敲许剑明的门,“咚咚咚乓乓乓”,正三下反三下,是她们约定的“暗号”。扬州阿姨觉得许阿姨是健康权威,菜的烧法拿不准时就要请教。


这样的养老故事,每天都在老年公寓上演。据曜阳国际老年公寓的丁副院长介绍,这所于2009年正式开放的养老机构已吸纳530多位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20%左右来自外地,主要来自南京、上海、北京和东北地区。


而距离扬州市区和南京市区均为半小时左右车程的天乐湖养老项目,作为后开发的养老社区,却呈现了扬州略有变化的异地养老趋势。


在一期销售中,开发商本以“旅居养老”为卖点,吸引更多“候鸟式”旅居老年人来此季节性居住。但不少老人提出了长期异地养老的诉求。二期公寓则以“长期异地养老居住”的标准开发,所有房间都安装24小时呼叫铃,以适应老人急救需求。
   

策划经理李冰告诉记者,养老社区1200多位购房者中,当地人占了一半,另有35%左右是南京人,上海人占10%左右,其余为北方购房者。业主中有3位分别来自上海、北京、扬州的70后女性。虽远未到退休年龄,三人却有抱团养老以给子女松绑的心愿,故选择在一起度过童年的扬州购房养老。

 

扬州天乐湖旁新开发的养老社区。 李冰 供图

 


围城

 

“王院长,您能不能帮我打听扬州的新年音乐会?如果有,我想请你一起去听。”眼看第一个在扬州的新年即将来临,马颖腼腆地问老年公寓副院长王秋林。
   

在上海,她近年都去东方艺术中心听新年音乐会,这是她辞旧迎新的仪式。至于邀请王秋林,一方面是为了感谢照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散场时能请她把自己送回老年公寓。“我是独居老人,一个人打车回来心里没底,她们也担心……”


两年前老伴走了,许剑明说她的腰架子像是一下子塌了。“屋子里突然就成了我一个人……”她再也去不动上海,只是,生活依旧勉力维持着上海的都市痕迹。她学会了网购,“从小吃到大的甜食”囤满屋子。


搬到扬州后,许剑明在上海订的杂志续订了。两本杂志里她更喜欢看《食品与生活》,因为它刊登上海菜的图片。她看图“望梅止渴”,偶尔念叨“扬州没得吃”。


上个月,这本杂志11月刊没及时送来,她着急了,到邮局和老年公寓的收发室找人评理。没有人懂这本杂志对她的分量。


但对于许剑明来说,一切“上海习惯”都是可调和的,她最放不下的还是上海的医疗条件。到扬州养老后,她把户口转到扬州,但就医关系仍放在上海。


许剑明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她在扬州就医都需要先行垫付现金,再邮寄票据回上海报销。


而马颖已把医疗关系从大连转移到上海,想再从上海转到扬州时,却被告知“此路不通”。


“实在扛不过去了,就只能撒谎和大连学校说我是旅游到扬州,突发疾病,只能看急诊。只有急诊费用可以报销。”马颖有些不好意思。
   

13年前,马颖动手术装了人工关节,医生说关节寿命在15年到20年之间。“几年以后,我到底是坐轮椅还是再大动干戈一次?”马颖迟疑,何种方式才是更能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她能确认的是,如果动手术,就要迁徙回上海一段时间。


自称“想得开”的王长安,口气轻松地说起“笑话”:一次老伴在扬州看病花去2600元,王长安把票据寄回哈尔滨的单位去报销,寄了3次才合格;最后卡上打来的报销医药费,只有84.16元。


最让几位老人觉得“鸡肋”的,恰是这家老年公寓当初吸引他们的服务——护理院。护理院基本可覆盖老人常见病的治疗,但就医关系不在扬州的老人只能自掏腰包。


扬州市人社局医保科科长刘伟在接受采访时回应:曜阳老年公寓内的护理院属于二级护理机构,目前尚不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名录之中;9月中旬至今,已有12家市内医院接入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系统,其间产生的80多例跨省就医直接结算中,有60多例是来自上海的参保人员。


“他们大多是在上海退休的扬州人。长三角外省市来扬州异地养老的参保人员还不多。”刘伟说。


难能可贵的是,据扬州市民政局福善处处长潘勤告知,现在扬州市政府每月向市内养老机构发放的机构补贴按老人总数计算,从未将非本市户籍的老人排除在外。


“目前而言,吸纳更多外地老年人在扬州养老和本市老人的养老资源没有太大冲突,但我们也在鼓励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在扬州迅速发展,以适应异地养老和本地老人需求更高质量养老服务的变局。”潘勤说。

 


家园   

 

上周,许剑明想找在上海的熟人咨询医保的新变化,打了一圈电话,只有老校长的电话通了。老校长颤颤盘点着离世的一位位故人,两人忽然沉默了。
   

前两天,她一不小心把所有微信记录清空了,就像丢了整个世界。她请人恢复近半年的聊天记录,却发现“老头子生前在扬州拍的很多照片没了”。    
   

王长安这几年越来越不喜欢老年公寓门口那对近10米高金光闪闪的寿星雕塑,“为什么一想到老人,接着想到的就只有长寿?”
   

在天乐湖养老项目,王长安夫妻见一群来冬游的小朋友在包饺子,赶紧去帮忙。这件小事,他津津乐道好几天。“能让老人看到孩子,让孩子看到老人,挺好。”
   

王长安说,老人选择异地养老项目,最主要的考虑还是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维持品质的可能性。“即使在异乡,我们也希望有尊严地老去。”
   

“如果异地养老是一条高速路,那长三角地区的优质养老项目就是服务站,而中国异地养老网,想做这条高速路上维持秩序的交警。”秦开众认为,老年人的信息渠道尚不通畅。
   

专委会也在牵头长三角各城市养老事业的经验中调整了定位。“我们下设的异地健康养老工作组本想沿着2010年的调研报告探索,但发现这个课题并不适用于长三角所有中小城市。我们就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健康养老这个更具有普适性的议题,异地养老被涵盖其中,并未放下。”扬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9月,专委会组织了首届中国(宁波)国际健康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并由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支持和指导,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扬州等城市成立长三角地区长期护理工作联盟。
   

今年12月,江苏省首部关于开放式公园的立法——《扬州市公园条例》正式实施。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园林城市,舍得把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交通最便捷的黄金地块拿出来,建设绿色活动区域。
   

王长安已抱定“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信念。今年老年公寓的诗歌朗诵大会,经众人推选,他写下一首诗——
   

“我老了,我终究还是老了,老得不再想奔波四处;认定脚下家园,是我身心归宿……”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题图说明:许剑明在扬州的老年公寓屋内弹钢琴。  杨书源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