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神笔马良》“落户”长宁周家桥街道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17-12-09 12:15
摘要:“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有一个座右铭:“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作马牛。”

童年的洪汛涛,就有一个心愿:“因为我爱笔,搜集有很多笔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写一部以笔为主线的小说。写一个少年有一支神笔所发生的一切的故事。”后来,这位享有声望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愿以偿,写出了家喻户晓的童话《神笔马良》。

 

《神笔马良》成稿于20世纪中叶,最早刊登在1955年第3期《新观察》杂志上。60多年过去了,再版多次的《神笔马良》依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12月8日,洪汛涛曾长期工作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周家桥街道合作共建,洪汛涛主题馆落户长宁。洪汛涛之子洪画千说:“主题馆的主题,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良精神,是勤奋、智慧、勇敢、善良。尽管马良形象是古代的、传奇性的,但依然可以给小读者以现实的教益。”

洪汛涛和孩子在一起

 

《神笔马良》是一篇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气派和民间文学风味的童话。它塑造了一个名为“马良”的贫苦孩子,靠打柴割草为生,但喜欢画画,尽管连一支笔也没有。一夜梦中,马良得到老神仙送的一支神笔。用它画出的鸟,能扑扑翅膀飞上天空,用它画出的鱼,能摇摇尾巴游进水中。马良用神笔替穷人画出许多耕牛、水车、石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却断然拒绝为财主和皇帝画金银山与摇钱树。“父亲在写《神笔马良》时,已有不短的写作历史,他生活在战乱时期的底层人民之中,备尝种种艰难困苦。”洪画千说,“丰富的人世阅历和个人经历,使他得以创造出马良这个人物。”

 

1928年,洪汛涛出身于浙江省浦江县,童年在贫困和战乱中度过,自幼喜欢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童年的大部分时间,他生活于以分销报纸为业的外祖父家。那时的浦江,经济萧条,文化也不发达,整个县里没有书店,只有这一家“报纸分销处”。“逐渐地,上海、杭州的一些书局和印书馆,会寄来一本本图书目录,希望能为他们经销书籍,但父亲的外祖父却没有更多资金了。”于是,这些图书目录便落到了洪汛涛手中,“他在目录书名上做记号,最想看的用红笔画圈。”洪画千说,父亲最喜欢王冕的故事,处处以王冕为榜样,勉励自己。

 

他与笔的故事自儿时起就开始了。洪汛涛从小识的字多,上小学是跳级的。当时钢笔还很稀少,同学间有一支钢笔,是一件叫大家羡慕的事情。洪汛涛曾说:“童年的我,非常想有一支那样的笔,可是我没有。”后来,在都市里做事的叔父,送给他一支用过的旧钢笔。“虽然这笔尖早已磨粗,笔杆子也漏水,一写字,中指的硬茧上会全是墨水渍,但父亲仍然非常喜欢它。”抗战时期,洪汛涛漂泊在浙东山区,从淳朴的山民间聆听到许多民间口头文学,搜集到不少民间文艺作品。这些丰富养料,为他写作《神笔马良》及其后的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1955年,由洪汛涛编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木偶片《神笔》上映,马良的勤奋、聪颖、智慧以及爱憎分明的立场与行动,立刻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短短两年间,先后参加12个国际电影节,荣获5个国际大奖。1956年9月,《神笔马良》第一次以书的形式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程十发绘图。1960年,低幼版《神笔马良》由万籁鸣绘图,17年间发行量达358.6万册,成为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神笔马良》曾被译成英、日、意等多种文字,编入中小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洪汛涛和母校孩子合影

 

洪汛涛有一个座右铭:“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作马牛。”在洪画千看来,父亲的教育毋宁说是“身教大于言传”,“他要写作品、编书,做少儿社的编辑,平时几乎没什么休息日,一直勤勤恳恳工作着。”在回答小读者提问时,洪汛涛曾多次说过,他写马良,马良不是他自己。“但是,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作品里一定有作者自己。”

洪汛涛座右铭

 

据悉,洪汛涛主题馆落成后,少儿社将在周家桥街道建立“文化阅读基地”,配合社区需要,举办“书香周”及书香暑假、书香寒假等活动,向社区居民和孩子推荐优秀童书,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少儿社有着非常宝贵的作家资源,洪汛涛是少儿社创办初期的元老,一辈子工作在我们社。他曾说,童话是一只快乐鸟,永远在孩子们中间飞。希望孩子们能在洪汛涛主题馆的陪伴下,收获快乐。”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李炳刚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