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上海老字号 > 文章详情
直击马桂宁追悼会:“马派”精神永不过时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卫群 2017-11-10 21:09
摘要:说起马桂宁,人们必然会提到他的一个本领——“找他买布,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知要买多少。多了浪费,少了不够,一分一毫,一点不差”,人称“一看准”。

在三尺柜台后面一站就是三十多年的老劳模马桂宁,如今终于可以安息长眠了……10日下午,市百一店老劳模马桂宁同志的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市总工会、百联集团的领导,有与老马相处多年的老同事,与老马一起成长,并引为知己的老劳模杨怀远、包起帆等,更有全国各地闻讯赶过来的马师傅的徒弟,人群一直排到了大厅门口……

 

老马做了一辈子的营业员,尽管他也曾经在上千人的表彰大会、经验交流会发过言,曾经作为特邀代表出席过“84大阅兵”的观礼,可那都是一二十年前的往事了。老马已退休多年,今天前来送他最后一程的人数有200多名,足见一位普通劳动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

作者提供

“这么多人前来送马桂宁,可见‘劳动最光荣’的核心价值观和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很有群众基础。北有张秉贵,南有马桂宁,老马永远是百联集团的一张名片,上海商业的一张名片,劳模精神永不过时。”百联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许国良说道。

 

“父亲是一个特别和蔼慈祥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但对其他所有的人,包括顾客、同事、朋友,都怀有一份爱心。”马桂宁的女儿马熙雯在家属致答谢辞时几度哽咽。马熙雯还回忆说,父亲在家时话不多,直到她成年以后,一次有幸参加父亲的劳模事迹报告会,当听到父亲在讲台上充满激情、滔滔不绝地介绍“马派”服务艺术时,她愣住了,“原来父亲有这么好的口才。”

李茂君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对马桂宁这个名字很熟悉。他是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更有在市百一店为邓小平同志服务的一段佳话。说起马桂宁,人们必然会提到他的一个本领——“找他买布,不用尺子,用手一比就知要买多少。多了浪费,少了不够,一分一毫,一点不差”,人称“一看准”。马桂宁自1973年加入市百一店,从最初的纺织品柜台到2000年后的衬衣柜台,创立了独具一格的“马派”服务艺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他还把“市面”做到了三尺柜台之外,下工厂、进车间,了解呢绒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潜心研究成品的质地和特点;穿闹市、走市场,熟悉不同年龄、层次的穿着爱好,观察不同地区群体的服饰流行趋向,车站、渡口、酒店、宾馆、婚庆场所、大街小巷都有过他的足迹……

作者提供

马桂宁一辈子共收了564名徒弟。追悼会上,他的爱徒们也来了。邵开平、李惠麟、邢涛,追悼会后,百联集团老中青三代劳模聚在一起,共话马师傅生前点滴。全国劳模邵开平与马师傅共事时间最长。他回忆说,马师傅对他最大的影响是在工作中的钻研精神——关注顾客各种需求,不断研究服务方法、服务技能、服务技巧,在老马的影响下,邵开平成了羊毛衫专家,著有《羊毛衫知识问答》一书。全国劳模李惠麟说道:“在马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我牢记‘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绝不会为了追求销售额,把贵的、不适合的商品推销给顾客。”而青年劳模邢涛则说,尽管商业竞争已经从线下走到了线上,但“马派”服务艺术的核心“顾客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顾客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顾客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快乐”是永远不变的。小邢从市百一店起步,如今已是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运动大类独当一面的营销能手,他建立并珍视为最大财富的“VIP顾客微信群”,有接近500名客户。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