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你在上海迷失,我在“天眼”寻你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潇 2017-10-26 10:43
摘要:“城市睡觉之时,这群人还在始终保持警惕。”

早晨7时醒来以后,海燕没有看到父亲。

 

她把父母卧室、厕所、厨房都找一遍以后,确信父亲出门了。

 

半小时后,母亲拎着一大袋菜回家。

 

“爸呢?”

 

“没和我一起啊。”母亲说,“又出去溜达了,估计一会儿回来吧。”

 

海燕没想到的是,之后的62小时,家中会经历怎样的波澜,又会和平时司空见惯的摄像头扯上什么关系。

 

现代化城市管理如何从粗放转向精细?上海走的是一条以信息化支撑的城市综合管理之路。在全上海,有数万个摄像头。其中,在海燕居住的浦东新区塘桥街道,3.86平方公里,有730个。这些被称作“天眼”的监控探头,悬在这座城市街头的半空中,有几千位专职值守人员,在专职民警的带领下,掌控着街面、社区的安全。

 

直到找到父亲后的一个月,海燕依然会时不时想起这群天眼背后的人。他们是这座城市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希望

 

海燕挺着大肚子赶到塘桥派出所的时候,已是16时。

 

在门口登记完一系列信息后,她被领进一间20平方米的大屋子。

 

十几台大大小小的电脑屏幕一字排开,墙上,还有十余个大屏幕。

 

一位个头中等、剪着板寸的男工作人员,询问她住哪个小区以及走失者走失的时间、衣服、体貌特征。海燕一一回答。

 

父亲是湖南人,今年72岁,是中度老年痴呆症患者。

 

早上5时母亲醒来后,5时30分许出门。父亲彼时还在家。

 

当天离约定的剖腹产手术日还有2天,海燕决定还是去上班,反正也不累,当锻炼身体。

 

到上午11时,父亲还是没回。她开始担心。父亲此前曾有过类似情况,但一般3、4个小时也能找到家。

 

还有一次,他迷路,从塘桥走到了世纪大道,好在有手机,打到了老家亲戚处,海燕才得以知晓受困的位置。

 

在单位呆了2个小时以后,海燕坐不住了,请了假往家赶,又在周边几个小区找了找。一位门卫爷叔提醒她:“可以去看看监控。”

 

她并不清楚父亲出门时穿了什么衣服。只是发现为他买的手机和出门应该套在脖子上的信息卡,他都没带。“他不听话,觉得我电话他,声音很吵。他就只能专注走路这件事,不愿意去接。”

 

派出所里接待她的工作人员叫李佳。他决定从当天早餐5时30分的录像开始看。

 

海燕在之后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前来调取监控录像的远不止她一人。有位电瓶车被偷的小伙子来看了自己车被偷的过程;还有一位车在小区被刮蹭,想来找找肇事者。

 

回看录像很快有了进展,录像6:07,海燕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父亲穿着红马甲,慢悠悠地走出了小区。

 

她顿时有了希望。

 


“网格”

 

此刻距离走失已经10小时。李佳有点担心。

 

“看监控的速度是跟不上人走的速度的,时间越久,难度越大。10个小时,走失者可以走很远了。”但看着眼前这个大着肚子焦虑的女人,他没多话。

 

36岁的李佳是15位值守人员中最老的员工。他是值班长,工作9年了。他的人并不如他的名字看上去那么文气,但工作起来相当细致,切换探头时预判精准、游刃有余。就在上月举行的一次全区城运中心考核中,他成为浦东新区3位受嘉奖者之一。考核的题目是:跟踪一辆车,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或乘坐各类交通工具的行人,随机抽取。李佳抽取的跟踪对象在上一个环节已被跟丢,结果他通过时间、路线推算,又把目标找到了,得以继续追踪。

 

李佳当过兵,也做过生意。他总结:还是现在的工作最适合自己。

 

2008年,塘桥街道刚刚开始筹建网格中心。派出所的指挥调度室、图像监控室、综合内情室,三室合一。李佳记得应聘考试就有笔试、计算机操作、面试三关,好在他闯关成功。

 

但什么叫网格?最初李佳还是一头雾水。

 

2009年,该区域网格中心正式运营。李佳才慢慢理解:所谓城市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以及数字化的平台,通过“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把城市管理要素划分为部件、事件;将城市管理范围以一定单位划分为若干网格,并将网格内的部件、事件数字化。其优势是,可以使城市管理从粗放转向精细,从开环转向闭环,从静态转向动态,使被动转向主动,从分散转向综合,以实现城市管理精准和高效。

 

而监控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从2008年塘桥地区的32个摄像头,到9年后的730个摄像头,李佳感觉见证了城市的生长。

9年间,李佳(左一)见证了一批批模拟监控被数字监控取代。 王潇 摄

而他的“兄弟们”也由2、3人扩展至15人。其中包括了唯一一位女性——29岁的卜丹凤。女性工作人员通常呆不久,因为要轮值夜班,但性格泼辣的卜丹凤表示她应该不会离开。她曾经的专业是景观设计,可觉得这里更让她有成就感。

 

李佳记得,早期用监控协助侦查办案相当有效果。有个晚上他协助抓住4位偷车贼。被抓到的嫌疑人莫名其妙,“怎么就被看见了?”后来贼们也学精了,原本4号线蓝村路站1号口是丢车重灾区,监控安装以后,失窃案几乎降为零。

 

此前监控班组主要协助侦查办案、处理乱设摊,近几年随着市民需求,开始引入便民服务,帮忙寻找走失老人、儿童等。

 

李佳说,寻找走失老人,每年一般会遇到十多次。海燕父亲这种知道大概走失时间的还好,最怕的是连日期都不知道。有一位老太太曾走失多次,她的儿子每半月看望一次,每次走失都只能从上一次儿子离开看起。回看录像最快可用4倍速度查看,24小时的录像则至少需要6个小时。

 


“扫街”

 

跟踪海燕的父亲也难度不小。李佳不断地切换探头。

 

老先生在几个小区徘徊,转来转去,在某一个小区走到了深处,觉得不对劲又转出来。

 

“这相当需要经验。走1分钟,我们可能要看1小时。因为要不断用排除法判断他到底转去哪里。”

 

对于监控值守人员,最重要的基本功便是熟记监控位置。

 

每位新人在前1个月到3个月,每天都需出门“扫街”。每个摄像头都编了号,他们需要把所有摄像头的位置和方向搞清楚。当两个探头之间有死角和盲区,就更需要了解之中哪里有岔路,是否有店面、网吧、旅馆……编号几号摄像头究竟是照的哪条路?类似考题的内部考试,不定期举行。

 

他曾找过一位老先生。老先生沿着东方路走,进了塘桥公园。但公园里没有监控,不知老人何时离开,而公园又有多个出口,只能把不同出入口的录像调出回放,“工作量巨大”,好在家属也去了公园,在公园找到了一直未离开的老先生。

 

当天看到傍晚,海燕坐不住了。

 

全家5个人,决定分头去找,监控上父亲去过的小区,一一找过去。找完一圈不死心,再找第二遍。

 

“那种感觉就是,你感觉就快要找到他了,但那个熟悉的身影就是没有。又觉得自己为什么总是慢了半拍,特别沮丧。”海燕说。

 

海燕的丈夫打印了寻人启事,她去不同的地点张贴。一位路过的中年大叔驻足对她感慨,他的父亲也患同样的病,曾经走失半个月,也曾求助监控,最终平安归来。“上海很安全的,放心。”

 

这句话真正给了海燕安慰。

 

一夜无眠,她下定决心,还是要通过监控找方向。

 


预判

 

第二天的跟踪由蒋涛接手。

 

蒋涛今年35岁,是李佳认为班组中“懂得研究”的人之一。李佳认为做这份工作,一要有责任心,二要头脑灵活,不能死看监控,自己要有研究。

 

海燕父亲往西北方向行进,走出了塘桥的范围,大家都觉得应该是朝着陆家嘴的方向去了。

 

海燕于是又去陆家嘴的人行环路找,也去陆家嘴街道几个小区兜过,一无所获。

 

对此,蒋涛的判断是,或许老人还在塘桥街道。“走失的小孩、老人不能用常人思维推断,他们的方向感、空间感都不一样,多半是没有目的性的。走出监控范围以后,还要多看半小时、1小时,就怕他回来。”

 

蒋涛此前在另一个派出所当联防队员。他喜欢在派出所的工作,尤其是跟随民警与嫌疑人谈心。被抓获时,嫌疑人通常抵触、情绪不稳定,他希望去安抚他们。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跟着被他称作“师傅”的民警学看人——看表情、动作,判断动机。

 

“师傅说,做派出所工作,能看懂人,就成功一半。”蒋涛说。

 

他把这个经验也沿用到了看监控,“跟踪一个人也讲究灵感,就是角色扮演”。

 

比如协助跟踪犯罪嫌疑人就想,这个人若是老手,会怎么办?是新手,又会如何?有时监控里看见他们在打电话,他给谁打?为什么打电话?“对这个人心理理解得越透彻,预判就越准。”

 

他曾协助民警追踪某纵火案的犯罪嫌疑人,嫌疑人刻意在一个探头下等了很久,再掉头;还有一次,一位嫌疑人在两个探头之间的路上进厕所换了两次衣服,都被他识破。

 


僵局

 

海燕父亲离开监控画面1小时27分钟后,熟悉的红色马甲再度出现!

 

蒋涛的经验应验了。

 

海燕说,“那时心里特别钦佩这些人的专业!我都没发现我父亲,他们就能在人群中一眼看见!”

 

但蒋涛说:“你得承认,看录像有时候就是运气活。”

 

追踪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李佳最懊恼的一次是追踪一名老手的作案录像:老手的反侦查能力很强,但几乎都被李佳突破,却在一条小路上失去了行踪。李佳反复排除,判断该人是进了一家浴室,可去浴室调取录像时发现,浴室门口的录像只能保存3天。“线索就这么断了,特别闷,就想如果自己动作再快一点……”

 

录像一直回放到海燕父亲走失第一天晚上时,画面越来越不清楚,追踪再度陷入僵局。

 

海燕和母亲按照规定抽了血,留作DNA比对。“但心里特别抵触”,海燕说,“那相当于已经考虑到了最坏的结局。”

 

李佳坦言,通常此时,他们也很无奈。

 

“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肯定尽最大能力帮。”蒋涛说。值守人员沈翾记得有位走失的失智老人,民警辗转找到他时,他已上了去南汇的公交车。他说他有个好朋友在南汇,自己买点东西去看他,而实际上老友多年前就已去世。

 

值守人员们常常看着镜头里的老人,走路很慢,四下徘徊,很是心酸。

 

也有暖心的故事。蒋涛曾帮助过一位小学生,他把书包落在出租车上了,临近考试,时间紧张,上车的地方又没有监控,蒋涛只能根据路线、时间点和车的颜色来推算,一辆一辆排除,终于找到。母亲后来专程带着孩子前来道谢。

 


62小时

 

海燕是在第三天找到父亲的。

 

蒋涛最后告诉海燕,父亲是往世博方向走了。海燕在世博地区一派出所查询监控时,得知父亲已被找到。

 

她跟着回放录像在地图上标出的路线、以及找到父亲后询问父亲得到的只言片语,还原了父亲这3天的行踪。

 

第一天早上父亲从小区西门走出,在临沂北路上向北走,转向蓝村路,在蓝村路上几个小区里进进出出后,行至更北边的峨山路。之后,他沿峨山路一路向西,走到浦东南路,再走到浦明路,在浦明路的路边凑合过了一夜。

 

第二天,他沿浦明路、世博大道南下,又拐上南码头路,在一家医院急诊室再过一夜。应该是在那里,好心人给了他水和食物。

 

第三天,他在世博地区辗转行进,到晚上8点多,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一位路人求救,路人帮忙报警。在派出所,他报出了6个手机号码,只有1个是对的,那是远在老家的儿子电话。

 

惊魂62个小时,前前后后调取近百个探头的录像之后,海燕终于寻回父亲。

 

塘桥派出所副所长汪峻说,如今的智慧公安已经愈加强调人工与机器的结合。图像监控已成为参与街面巡逻防控工作的专业力量。现在全市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派出所图像监控室均实行全天候运作,与之联动的巡逻民警也是24小时工作,保证快速反应。“城市睡觉之时,这群人还在始终保持警惕。”

 

李佳在9年间,见证了图像监控技术的一次次更新换代。大批模拟摄像头正逐渐被数字摄像头取代,更换之后的画质将更加清晰。而对于近年频频被提起的“人脸识别系统”,李佳和蒋涛都很期待,却又都觉得真正能应用到实际的监控追踪工作或许还有些时日。眼下,他们还是要靠人眼和经验。值一次班是12小时,眼药水、浓茶,均为不可或缺之物。

 

他们多有职业病,比如到哪里都会看看有没有监控。

 

他们偶尔也会不被理解:比如有的家属不相信他们的专业,一定要求从某处寻找,白白耽误了时间;还有时,某一个探头正在维护,无法调取录像,会被骂“是不是联合起来骗我们”。

 

“特别郁闷的时候,我会打开我最喜欢的一个探头看一看。”蒋涛笑笑。

 

那是在浦明路上一个高处的探头。“用那个探头,你可以看到黄浦江、南浦大桥,有一年外滩的烟火也可以看到。就好像在通过鸟儿的眼睛看这座城市,视野特别开阔,然后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