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不给自己不给子女,患癌院士捐出的880万元彰显了什么
分享至:
 (3)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畅 2017-10-16 09:25
摘要:“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

 

因罹患癌症,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商量后决定捐出所有880多万元积蓄,由其长期任教并担任过校长的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媒体近日披露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还让公众首次看到卢永根办公桌上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面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对于院士夫妇,“880万元”是个不小的数字,何况是夫妻俩省吃俭用而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据媒体报道,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平日里,这位老校长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享受吗?不是的,只是因为他们不习惯奢侈浪费。是因为家里没有子女吗?也不是,他们有一个女儿,可卢永根说“孩子已经自立了,我们自己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个党的干部,卢永根对自己显得很吝啬很小气,可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却显得很是大方。比如,对待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比如,作为曾经的院长、校长,学校经费紧张,他自觉做到坚持不坐进口小车,在住房、电话等待遇上不搞特殊……原来,在卢永根心里只有别人而很少考虑自己,只有国家和集体而很少顾及自己的小家——这是怎样的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呀!

 

“先党员,后校长”是卢永根的口头禅,而本文开头那四个“一点”,更是他立志做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而许下的庄严承诺。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已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而正是因为他“多干一点,少拿一点”,所以才“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敢于严格要求人,并“骂”走前来揽工程“走后门”的亲戚……一件件,一桩桩,无不折射出卢永根敢于担当的精神、乐于“奉献”的情怀。

 

哲人说得好:“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在卢永根这位老共产党员面前,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以他为榜样而对标看齐,围绕“奉献的主题”来量一量思想差距,找一找精神差距,比一比境界差距、测一测成绩的差距,从而来思考这样一个严肃的课题:身处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党员,尤其是作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面对应接不暇的物质焦虑、精神困惑,我们当用何种态度、何种方式进行纾解?我们应该为社会为人民留下怎样的政绩?

 

“880万元”的故事,促使我们再一次反躬自问、见贤思齐,并扬鞭奋勉、迎头赶上。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要有所作为,都要为自己留下奉献的足迹。奉献,是对一个人深耕心灵土壤、播撒精神种子、拔节生命高度的生动诠释;奉献,从来都不是一个虚拟的时髦的词汇,靠真诚来树立,靠行动来证明,靠执着来升华。对一个共产党人来说,奉献,说到底,彰显的就是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卢永根以其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最有力的注解。

 

文字编辑:朱珉迕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