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听讲 | 中国科幻小说,其实并不科幻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姚海军 徐蓓 2017-10-09 15:35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尼尔·盖曼来到中国参加国际科幻大会时,看到中国有那么多年轻的读者,很有朝气,他特别感慨地说了一句:“世界科幻的未来在中国。”


中国科幻史上的五个片段,最长的也不过二十几年。读过科幻小说的人都知道,科幻小说常常描述的都是大尺度的事件,空间非常辽阔,在时间的尺度上也非常漫长,所以相比之下,中国科幻史的这些片段不过是一瞬间而已。



100年前的人怎么写2016年的上海
   

第一个片段是清末民初,中国科幻刚刚萌生。
   

清末民初,西方的文学、科学技术渐渐传入中国,在一些有识之士像梁启超、鲁迅等人的倡导下,科幻小说开始被翻译并介绍到中国来。
   

在鲁迅早期的译作中,《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北极探险记》和《造人术》均是科幻小说。
   

有一本书叫《未来之上海》,写于1916年。这本书很有意思,说的是有一个人遭遇海难,漂到一个岛上,成了中国的鲁滨逊,后来被一艘神奇的飞艇救起,来到了未来的上海。书中所写未来的上海是100年后,也就是2016年的事。根据作者的描写,那时上海的科技非常发达,有可以将人单独升上半空的“自由升降机”,有装饰得异常华丽、内部空间很大、设施又齐全的飞艇,地底下行驶着无人售票的电车,其他还有“电鞋”、“电枪”、“电弹”等先进的科技发明。
   

叶劲风的《十年后的中国》也很值得向大家介绍,那是上世纪20年代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讲的是一个有志青年看到国家受外国人欺凌,他就发愤图强,发明了一种“W光”,能量非常大。恰逢外国庞大的舰队入侵,这位义士就驾着飞艇飞到空中,启动了“W光”发射器,把入侵的军队全部消灭了。他还飞到敌国的上空,在火山上启动了“W光”,于是火山喷发了。最后这个国家投降了,说“该是你们的都还给你们”。
   

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就更有名了。《猫城记》的故事很简单,主人公驾驶一架飞机飞到火星,到了火星飞机就坠落了,遇到了火星上的猫人。那些人长得跟猫一样,他们非常迷恋一种叫麻叶的东西。这些猫人的军队平常欺压百姓,但是当敌国入侵的时候,他们比谁跑得都快。这些猫人跟外国人打仗不行,只擅长窝里斗,他们在战场上被俘了,被关在笼子里,也会互相撕咬,直到把笼子里最后两个猫人咬死为止。
   

这部作品发表于1932年,从中能看出老舍先生对时局的看法,总体上还是有些悲观。
   

那个年代还有很多作家也开始写科幻小说,像张恨水。民国初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不像现在的科幻小说科学味道那么浓厚,它们实际上表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一些挣扎。


对未来的想象曾经多与吃有关
   

第二个片段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科幻小说。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到“文革”开始这一段时间。期间也有不少科幻作品,但是这时候的科幻作品更接近于科普作品。
   

迟叔昌先生写的一本书就很有代表性,叫《旅行在1979年的海陆空》。主人公从哈尔滨出发,途经大连到上海,然后到西藏,又再回到哈尔滨。他从哈尔滨到大连坐的是原子列车,他设想那个原子列车开1000公里是不用加水的。大家可能对加水没什么概念,因为我们现在都坐动车、坐高铁,而过去那种老式的蒸汽机车后面都有一个煤车,开一段路程就必须得加水,所以他幻想火车开1000公里才需要加水,那已经是很先进了。然后他从大连到上海,坐的是水上飞艇,时速250公里;又从上海坐着喷气式的飞盘,像飞碟一样飞到西藏,最后从西藏坐离子飞机,一瞬间就飞到哈尔滨。这部小说体现的是对未来交通工具的想象,非常单纯。
   

还有一位当时非常有影响的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写了一部小说《火星建设者》。这是我国最早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科幻作品,获得了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大奖。这个作品讲的是火星探险者在火星上探险,想象得很宏大。来自51个国家的4000个人一起到火星上去,一开始信心十足,但是灾难连连,又是遭遇瘟疫,又是碰到地壳变化等等,费了很多周折。
   

当时的评论认为,它是第一次用悲剧的手法来写科幻小说。因为在“十七年文学”中,大多数作品都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这样的作品很少。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作品对未来的一种想象是,一个麦穗可以长到5公斤重,畜牧场里养的猪有30吨重,很多人一起吃都吃不完。在那个年代,对未来的想象,很多都跟吃有关系。


这本书让我陷入到科幻世界
   

第三个片段是“短暂的黄金时代”,这主要是指1979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1979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上发表了著名的讲话《科学的春天》,由此宣告了中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
   

那个时候创刊了一批科普杂志,像《科学时代》《科学文艺》等等,这些杂志上都刊登科幻小说,出现了大量的单行本,还有一些丛刊,像《科幻海洋》。其他很多主流文学杂志,像《当代》《十月》《人民文学》等,也都刊登科幻小说。
   

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家,比如叶永烈,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读过。我当时看到这部小说,就总是期盼着未来快一点到,因为书里写了很多神奇的未来事物,比如空中飞车,没有轮子但能在空中飞。
   

还有《奇异的机器狗》,我就是看了这本书才迷上科幻的。书里的故事很简单,一只狗过马路的时候被轧死了,最后用狗头移植术把那个狗复活了,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但是我从此陷入到科幻世界中不能自拔,这是对我很重要的一本书,我相信那个年代的很多人都读过这些神奇的故事。


科幻小说到底姓“科”还是姓“文”
   

“短暂的黄金时代”之后,是科幻小说的严冬期。
   

1983年有人给科幻罗列了两条罪状:一是伪科学,那些幻想都是乌七八糟的,都是不科学的;二是思想性有问题。
   

在那个年代有一场很著名的争论,就是关于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一派认为,科幻小说就应该是科普,另一派则认为科幻小说应该属于文学范畴。
   

但是不管怎样,科幻小说在那时都逃不过被批判的命运。其中被批判最多的一本小说,是叶永烈先生写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
   

这部小说讲的是喜马拉雅山上,在考古的过程当中发现了恐龙蛋,科学家还发现这个恐龙蛋里有活性物质,最后果然成功孵化出了恐龙。客观地来说,这部小说是一部想象力很超前的作品,但是就是因为这部作品里涉及从恐龙蛋里孵化恐龙,所以就有一些人站出来质疑,几百万年这样漫长的时间,恐龙蛋里不可能有活性物质,那不是伪科学又是什么?
   

这是一部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科幻作品,十几年后才有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迈克尔·克莱顿写的《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后来被拍成电影,并创下惊人的票房纪录。而在我们国家,像这样的一部作品却受到批判,说明我们那个时候对科幻小说的认识是很有局限性的。
   

在那段时间,科普杂志都不能再出版了。到了1984年,国内基本上再也没有科幻小说出版,杂志也不再刊发科幻小说,只剩下一本《科学文艺》。


“世界科幻的未来在中国”
   

1997年,发生了一件中国科幻史上非常重要的事。这一年,国际科幻大会在北京科技会堂召开,大会请到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宇航员参加,科幻小说的社会形象被彻底扭转。
   

1997年以后,很多科幻作家涌现出来,像星河、吴岩、韩松、柳文扬等等。到2007年,成都再一次召开国际科幻大会,这个时候刘慈欣已经闪亮登场。
   

在刘慈欣出现之前,中国科幻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是王晋康,王晋康在那些年里对《科幻世界》杂志来讲,就像电影的票房保证一样,每期刊物只要有王晋康的作品,那期刊物就卖得特别好。
   

2006年,刘慈欣最重要的作品《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2015年8月,刘慈欣获得了堪称科幻艺术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很多记者说,刘慈欣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一个奇迹。而我说,这个奇迹在2006年就已经发生,只是大家没有关注到而已。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期到来了,期间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王晋康的《蚁生》,是我国反乌托邦小说里最棒的一部。还有韩松的小说《地铁》,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韩松是一位风格很独特的科幻作家,很多评论认为他的价值还没有被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当然还有更新一代的作者,像宝树、江波。
   

今天,虽然中国科幻小说越来越走向繁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科幻小说所面临的一些危机,特别是在刘慈欣之后,我们的后备力量还是非常薄弱的。据媒体报道,我国经常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不超过50人。
   

英国著名作家尼尔·盖曼来到中国参加国际科幻大会时,看到中国有那么多年轻的读者,很有朝气,他特别感慨地说了一句:“世界科幻的未来在中国。”
   

但愿这句话早日变成现实。
   

(徐蓓摘编自《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在“一席”的演讲)

文字编辑:龚丹韵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