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外滩·中央”在哪里?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外滩爷叔 2017-10-01 16:59
摘要:中央商场由塞法迪犹太人埃兹拉家族所有的新康洋行投资建造。“淞沪抗战”爆发后,新康洋行在大楼底层开设新康联合商场,近百个柜台,一部分租给商贩,一部分自己经营。1945年底,美国水兵将兵舰上的生活用品拿上岸就近叫卖。中央弄内的摊贩见有利可图,纷纷买断水兵手里的货物——衣帽、皮鞋、手表、钢笔、汤勺、打火机……在中央弄转手卖给崇尚时髦、又没钱逛惠罗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新康洋行通过官方关系,组织到美军拨给中国处理的剩余军需物资,主要是罐头食品,在柜台里销售,生意很好。自此,因中央路之名,新康联合商场和中央弄地摊商贩有了一个统称——“中央商场”。

这两天,一个新的城市地标“外滩·中央”,成为南京东路的“网红”。“外滩·中央”在哪里?顾名思义,当然在外滩的中央。

外滩地区街坊分布图显示,编号为黄浦区第179号的街坊,恰好处于外滩的中心位置:179街坊四边由“南京东路-四川中路-九江路-江西中路”围合,沙市一路与沙市二路组成外滩地区唯一的十字形内街。1921年十字内街辟筑时,东西走向的称作“新康路”,因为这个街坊的投资开发商是新康洋行,西南位置的建筑称作新康大楼。南北走向的称作“中央路”,因为街坊东北位置的建筑称作中央商场。直到1953年,中央路和新康路才改用湖北沙市的地名。179街坊内,现存4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美伦大楼、新康大楼、华侨大楼、中央商场。


2011年末,“南京东路179号街坊成片保护改建工程”开启,考虑到上述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遂将项目定名为“外滩·中央”。


处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外滩·中央”,是“可以阅读的”。它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时尚之地,见证了南京东路的繁荣繁华。

 

1920年代的南京路西望。路中央站立着一个工部局巡捕,正在管理交通。地面可见两对电车轨道,远处有一辆电车正在驶来。何以见得是驶来而不是驶去?因为当时公共租界采用英式交通规则,车辆靠左行驶,驾驶座设右侧。1908年3月,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在西藏路至外滩的南京路上通车。此处为南京路/四川路口,是南京路早期的商业中心,聚集了英商百货商店和俱乐部。


画面右侧,门前停着豪车的是英商惠罗公司。惠罗公司创建于印度加尔各答,1882年总部迁往伦敦并在英国重新注册。1904年,惠罗公司买下此处地皮,1906年建成新大楼。惠罗主要经销进口呢绒绸布、鞋帽服饰,初期客源大都为西方侨民。1920年代后,华人顾客日渐增多。惠罗为喜好模仿英国绅士的上海小开,提供了一身行头一站式配齐的服务,装饰品应有尽有。


右前方是约1906年建成的慈安大楼,转角入口门楣招牌上写着“Shanghai Toilet Club”(译作“上海装饰俱乐部”),是当时上海西侨妇女社交聚会场所。该处地皮属哈同所有,由于妻子罗迦陵以“慈淑”自号,遂取“慈”字,将四川路口的大楼命名为“慈安大楼”,江西路口相邻的大楼命名为“慈昌大楼”。


画面左侧为英商福利公司,1893年建成。它是上海最早的百货商店。1844年,英商霍尔(Hall)在此处开设西式点心店,兼营百货。1854年,另一英商霍尔茨(Haltz)入股,成立Hall,Haltz & Co. Ltd.,另取中文名:福利公司。1934年迁往慈安大楼营业,原址被哈同买下拆除,重建新楼。


左前方有塔顶的三层建筑,即中央商场的前身。约1929年拆除,重建了四层新楼。


这张照片摄于1929-1934年间,站在南京路上向四川路口东望。画面左侧是惠罗公司,建筑外立面与今改变很大。


右侧是尚未搬迁与拆除的福利公司,大门两侧竖写着8个大字“福利公司 物美价廉”。远端的尖顶沙逊大厦隐约可见,其建成于1929年。把视线再往后退一些,就能看到1930年新建成的中央商场了:


这张着色明信片,是1940年代的南京路东望。路中间驶过一辆崭新的双层公共汽车,车身做着醒目的广告。而右侧红色四层大楼即中央商场,底层商铺遮阳篷高高地伸至人行道上。


中央商场由塞法迪犹太人埃兹拉家族所有的新康洋行投资建造。“淞沪抗战”爆发后,新康洋行在大楼底层开设新康联合商场,近百个柜台,一部分租给商贩,一部分自己经营。1945年底,美国水兵将兵舰上的生活用品拿上岸就近叫卖。中央弄内的摊贩见有利可图,纷纷买断水兵手里的货物——衣帽、皮鞋、手表、钢笔、汤勺、打火机……在中央弄转手卖给崇尚时髦、又没钱逛惠罗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新康洋行通过官方关系,组织到美军拨给中国处理的剩余军需物资,主要是罐头食品,在柜台里销售,生意很好。自此,新康联合商场和中央弄地摊商贩有了一个统称——“中央商场”。


画面右前方的黄色建筑,就是在福利公司原址建造的迦陵大楼,1937年建成。哈同为感谢相濡以沫近半个世纪的夫人,命名为迦陵大楼。


视线再往后,就能看到江西路口的美伦大楼了:


这是1940年代的南京路东望。右侧即1921年建成的美伦大楼。


美伦大楼原属新康洋行产业,也称新康大楼。1934年,新康洋行将其作抵押,向昌业地产公司老板郑伯昭借款。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新康洋行变卖在沪不动产,资金转移回英国,随后称无力支付借款本息,此楼遂转为昌业所有,并改名“美伦大楼”。


美伦大楼外墙竖式店招为“上海打字机复印机商店”。这个店名是在1984年改成的,原名上海计算机打字机商店。而在1979年之前,这家店叫上海打字机商店。商店分前后两个商场,营业面积达300平方米。1992年,黄浦区文化用品公司经营部与该店合并,组成美丽华办公用品公司。

 

中央商场在1945年底形成集中推销美国剩余物资的摊铺市场。


受朝鲜战争影响,美国货在中央商场销声匿迹。1950年代,经过一系列商业整顿与公私合营,中央商场内的个体摊贩都成为企业。考虑到群众生活需要,中央商场陆续设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货、小商品、自行车、电讯、修配等7个部门,主要销售工厂企业的各种副次品和出口转内销的各类商品,日用百货、五金工具、衣着鞋帽、文教用品以及各种零配件,应有尽有。久而久之,南京路/四川路口的这幢建筑,便正式称作中央商场了。1966年商场改名为人民商场,1979年恢复原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生产力影响,商品供给相当紧张,各式各样的票证几乎囊括了基本生活物资的全部。同时,生产工艺的落后,也导致了大量残次商品积压在厂家仓库里。于是,中央商场根据修配的需要和相对较灵活的经营模式,从厂家低价获得残次商品,以处理品、等外品的名称对外销售。这些商品大多是外观略有瑕疵,其实并不影响使用,因为不需要票证,价格又低,抢购人群蜂拥而至。布料、玩具、暖壶、电池、钢精锅、自行车……只要是百货商店销售的商品,这里都找得到。渐渐地,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以廉价商品和齐全修配为特色的服务集散地。休息日到中央商场淘便宜货,成为那个时代许多上班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个“什么都缺”的年代,创造了一个“什么都有”的传奇。


1978年后,工厂企业纷纷设立经销部门,产品乃至连零部件也都自营自销。中央商场的货源逐渐枯竭。同时,随着人们的收入提高,消费观念也从廉价转为品牌,中央商场的客源也逐渐减少。货源与客源的双减,使中央商场面临着再次转身。


这是1990年摄于沙市一路与沙市二路十字街心的沙市小吃街。


沙市一路南段旧称中央南弄。1931年,哈同将南京路九江路之间、山东路西侧的佛陀街(附近居民称之“饭店弄堂”、“饭馆街”)及其两侧的地皮,出租给大陆银行建造大楼,“饭馆街”的饭摊被迫停业。为了解决饭摊业主的就业,也为了解决南京路商店职员和游客的就餐问题,公共租界工部局同意,让出中央路和新康路(即沙市一路和沙市二路),动员饭摊业主将摊点迁移过去。这样,中央南弄形成小吃街。1949年后,沿路搭建简棚,供应面条、包子、馄饨、水饺、牛乳、咖啡、面包等各类中西点心及饭菜快餐。


 

还有位于沙市二路20号的中央商场维修公司,原名中央商场修配商店,专业从事家用电器、日用品、办公用品的维修。有技师60多人,修理项目达85个,都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容易损坏的日用品而设。修配业务闻名全国,常年接到外地顾客邮寄来的修理物件。别的地方无法修配的,到这里大多可以解决,给顾客带来不少方便。 


198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沪召开,许多乒乓名将到此修理和定制乒乓板。惠钧用修理员陈桂生为他制作的乒乓板,得心应手,获得男单冠军。一位美国记者使用多年的摄像机包,包角破碎,搭攀损坏。他慕名来到中央商场求助。修理技师花了几天时间将包整修一新。这位记者连连感谢:“在美国很少有修理这一行。心爱的东西一坏,也只得扔掉。你们这里样样会修,真好!”


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器迅速普及,但一过保修期,电器的修理就成了烦心事。为解市民烦恼,1990年,中央商场修理公司扩建,改名为中央商场维修中心。1994年底,由于业务规模扩大,成立了中央商场维修公司。至1997年底,在全市各区县建立了连锁店35个,成为规模最大、项目最多、价格最公、服务最优、设施最全的维修企业,被誉为“沪上维修第一家”。


以前很多人说:“不到大世界,枉到大上海。”中央商场曾与大世界等观齐名,如今有人说:“不到外滩·中央,难解时尚风情。”中央商场和美伦大楼已经重整盛装,迎候市民与游客。


图片由作者提供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