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小辰光穿来穿去,走走玩玩南昌路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薛鲁光 2017-10-14 07:52
摘要:三楼成了鲁迅遗物的存放地,大家所熟知的鲁迅的藤椅和他逝世后拓制的石膏面模,都放在这里。亭子间成了许广平整理鲁迅文稿的地方。不过,为了防止丢失,鲁迅的手稿还被藏在厨房墙角的煤堆中。

在上海,东西走向的南昌路是一条普通的路。它宽十四五米,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1690米,距离车水马龙的淮海路仅一箭之遥。

 

南昌路却又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历经百年沧桑,它是一条有文化、有历史、有故事的路。“司空见惯熟眼去”,掀开南昌路的履历,却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

 

陶而斐司路为今南昌路东端重庆南路与雁荡路之间的一小段,它是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最初名为军官路。1920年以法国军官陶而斐司之名改了路名,为陶而斐司路。环龙路为今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亦是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飞行员名字命名。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将这两条路统一以江西省会南昌改名,从此称为南昌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距今整整115年的南昌路,是一部大上海通史的缩影。它连接着新旧两个社会—— 这里曾居住过中共创始人陈独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毛泽东、国民党早期领导人陈其美,电影戏剧明星赵丹、叶露茜、应云卫、白杨、王汉伦、魏鹤龄等,文学界社交界名流徐志摩、陆小曼、傅雷、巴金、林风眠等等,也都是此处居客。南昌路47号建于1917年,一楼现在是上海科学家的纪念室,二楼走廊墙上挂着历届上海科学协会会长的照片。电影《建国大业》曾在这里拍摄。

 

2007年12月15日,上海,南昌路124-134号,138-146号,136弄1-16号原为花园别墅,砖木结构,1912-1936年建,新式里弄建筑,双坡瓦屋顶,南向设阳台。窗洞多做简化的古典样式窗套,强调水平向装饰线条。                                                         

上海,雨中的南昌路夜景。

上海解放初,组织上为我父亲安排陕南邨某室为家。那时,我在茂名南路二小读书,中午在茂名南路一家集体制的食堂搭伙,平时氽米购面、拷油盐酱醋,如果走陕西南路的正门,要兜很大一个圈;如果走后门,从南昌路兜到茂名南路上,则可以减少一半路程。上海人一般喜欢穿弄堂,一图便捷,二图清静。我幼年在南昌路穿进穿出,它较陕西南路要窄近5米,是名副其实的“灰姑娘”。

 

那段南昌路地面,便是鹅卵石铺就的马路菜场,沿路两旁街面一字排开水泥柱,上面搭块木板,堆放各色蔬菜和鸡鸭鱼肉各类荤菜。那时凭票供应,老幼无欺。菜场的喧闹声从每天清晨四五点钟一直延续到上午十点过后,下午菜场则只开两张台子,其他铺位歇业。那时,学校下午三点就放学,这些木板台子便成了孩子们娱乐的场所。女孩子在台子上玩翻麻将,将一个小沙袋抛向天空,在它落地前4秒钟内做出将麻将反正的动作。理顺了,将沙袋抛起,将麻将抓起。谁先一把抓起所有麻将者为胜方。男孩子则在水泥台子上的两旁各搭两块砖,中间架一根竹竿,手拿光板乒乓板,噼里啪啦打起乒乓球来

 

 

破旧低矮的房屋与高贵华丽的公寓并存,曾是南昌路的一大风景。街两旁,破屋一间挨一间。除街中那条四五米宽的过道连通外面外,房屋之间少有空隙,你家挨着我家,东邻靠着西居。下午五点过后,上班族回家,“买汏嫂”们开始一天最忙碌的时刻,积水站旁热气腾腾,人声鼎沸,邻居们为鸡毛蒜皮在门口拌嘴,喉咙稍大点,百来米长的整条街上便都能听见。不久,这段南昌路上陆续开出了酱油店、粮店和小百货店,有一户沿街居民还开起了家庭理发店,男的管理发、烫发、修面,女的管烧水、洗头和给小孩理发,分工合作,其乐融融。除了交少量营业税,营业开销充抵一家人的日常开支还绰绰有余。

 

从淮海路上的淮海坊后门出来,就是南昌路与茂名南路交叉路口,行人应该不难发现“淮海坊”三字。这是一个精致而内敛的上海梦的里子,是老上海典型的“新式里弄”。1927年10月,徐悲鸿住进这里的99号,他从法国学成归来,将画室设在三楼。这一年圣诞节,徐悲鸿的长子徐伯阳在这里出生。孩子满月时,郎静山送了徐伯阳金锁片。还是那年冬天,徐志摩与田汉、欧阳予倩成立了南国社,这个志在“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的组织,开始了它的生命。许广平在鲁迅去世的1936年10月也搬到了64号,不过她住在两楼,周建人夫妇住在三楼,不过之后他们搬去四明新村,三楼成了鲁迅遗物的存放地,大家所熟知的鲁迅的藤椅和他逝世后拓制的石膏面模,都放在这里。亭子间成了许广平整理鲁迅文稿的地方。不过,为了防止丢失,鲁迅的手稿还被藏在厨房墙角的煤堆中。在1937年后,“淮海坊”的居民猛增,一下子变成了430户,一共1909人。

 

上海,法国学堂(法语:école de France),现为上海科学会堂一号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47号。                        

 

随着霞飞路更名为“淮海路”,“淮海坊”也被叫开了。在弄堂居民的记忆中,每天上午九十点钟,在自家小桌子上剥豆拣菜的爷叔总会出现在弄堂口;每天中午,搬着躺椅打午觉的伯伯们占据弄堂;天气热一点,晚上,有些人家门口也会有看晚报的老爷爷。从这条繁华马路的后台,能够看到的是生活原本最朴实和真实的一面。

 

现在,这里鲜活着一样的红砖墙、一样的大弄堂套着小弄堂,弄堂里依然不时会有自行车经过,不变的是那棵枇杷树和在门口捡菜的“老阿婆”。这一排排红砖墙房子,倒像是历经了岁月洗礼的迟暮美人。周围环绕着的喧嚣,又仿佛像世俗的影子笼罩在她的身旁。隐藏于繁华的深处,有最真实的上海生活。我的同学王人明、朱群、张国平、刘嘉玲等,均以住在此为荣。

 

在过了茂名南路的南昌路上,就能看到高13层的南昌大厦。那时,上海最高层也不过是24层高的国际饭店,所以,南昌大厦是绝对是有视觉冲击力的楼房,上下都靠电梯。记得我找同学唐天爵玩,门卫阿姨要询问,打电话上去,主人在,我便欣然前往。那是幢典型的钢窗蜡地高楼式住房,煤卫设施样样齐全。记得小时候那些年的国庆节,人民广场会放礼花,我们结伴跑到南昌大厦顶层(有护栏),极目远眺,全市夜景尽收眼底,看到五颜六色的礼花,我们不禁为祖国欢呼。当然节后,一篇《祖国颂》的作业(文),是免不了要完成的。

 

上海,法国学堂(法语:école de France),现为上海科学会堂一号楼,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47号。

 

南昌路(近㕍荡路)第一条弄堂,住着京剧演员沈金波先生(《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扮演者)、淮剧演员马秀英女士。近临南昌路的雁荡路元昌里,12号里住有京剧表演艺术家(武旦)张美娟、《智取威虎山》中饰演小常宝的齐淑芳,10号住着沪剧演员许帼华(《星星之火》中小珍子的扮演者)。

 

改革开放令老街换了新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鹅卵石改铺成了柏油路,破矮房屋被拆除,延续50年的马路菜场也异地迁为室内。酱油店、米店等,则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有一段时间,每晚从卡拉OK包房里冲出的音乐声弥漫整条老街,萦绕周边的钢筋水泥建筑上空。建申中学变成了建襄幼儿园。南昌路两旁的梧桐树郁郁葱葱,傍晚清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路人徜徉于此,无不惬意悠闲地深呼吸。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题图说明:上海,南昌路(资料图)。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