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厉害了!中华艺术宫开馆5周年,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2017-09-30 14:30
摘要:5年来中华艺术宫共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举办展览180余场,开展公共教育活动760多场

近几天,中华艺术宫展览频繁,公教活动不断:萧勤“回家”大展,陈希旦水彩画展,邱瑞敏、吴慧明捐赠作品展相继拉开序幕,为国庆假期备上一道道文化大餐。10月1日,中华艺术宫将迎来开馆5年。

 

5年来,中华艺术宫共接待观众1230万人次,举办展览180余场。开展公共教育活动760多场,活动涵盖讲座、亲子、导览、文学、戏曲、影展、演出等多种形式。11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为观众服务近25万小时,开发文化创意产品360余款。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82000人,推送信息750余条……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艺术家、捐赠者、以及日夜坚守岗位的普通工作人员,用各自的奉献支撑起了这座“整洁、诚实、友好、美丽、知性”的艺术殿堂。

 

办好这座没有围墙的“艺术大学”

 

“中华艺术宫里有许多美术大师的作品,他们响亮的名字构成了中华艺术宫美丽的光环,而托起这道光环的,是一批批鲜活可爱的员工、志愿者。”说起艺术宫的五年,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由衷感慨。

 

如今,在中华艺术宫的微信上预约讲座、活动,了解近期展览信息,浏览藏品高清图像等,已成了不少市民的习惯。有一天,一位市民打电话焦急地问“怎么今天停更啦?”“实在抱歉,我们的微信小编生病了。”原来,这个已经推送了750多条内容背后的“小编”只有一个人——中华艺术宫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张昊翀。那天,张昊翀发烧39度多,实在撑不住了,请假去医院吊水,这也是他今年唯一的一次“停更”。为了及时给观众提供新内容,张昊翀基本全年无休,休假时也会背着电脑。

 

在展厅里,观众总能看到一个身穿着白衬衫弓着背匆匆行走的身影,他是布展工和展厅巡视员林伟平。他的工作很普通,在馆内巡视过程中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提醒观众不要触摸作品;发现画挂歪了,或展签有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布展组修整,保障展出作品的安全、美观。这些年,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守住这座艺术殿堂,为观众提供最好的服务,是中华艺术宫每位工作人员的常态。

 

这两年,公教教育活动的工作量是之前的两倍,逢周末时常常一个下午就有三场活动,教育部工作人员张娜的工作忙了许多。虽然丈夫在北京工作,她从未请过探亲假,即便双休日也是带着儿子来上班,“我一走,手头的工作没人来衔接。”说起工作的忙碌,张娜痛并快乐着。每次讲座、亲子活动的信息一经发布,立刻被“秒杀”,美术大课堂、四季品剧、艺文会等品牌讲座活动积累了大量粉丝,场场爆满。“很多家长说,外面几千块的培训,来艺术宫一分钱不花,却有更高的质量。观众把这里当做一个社会的大学,在这里汲取艺术的养料,我们要用更好、更细致的服务来办好这所‘大学’。”

 

从展览到服务,与美术馆“同行”

 

2014年,中华艺术宫推出了自有展览品牌“同行——美术馆联合展”,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让中外美术作品的“同场竞技”,展示出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的关联,凸显中华文化自信,更从中映射出中国艺术成就的世界意义。

 

去年夏天,在中华艺术宫亮相的“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也是“同行”系列展览之一。该展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主线,从9家美术馆调动藏品,通过近300件代表性作品的展示,基本廓清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概貌。这次大规模展览赢得了广泛影响力和业界口碑,不过,策展人却来自馆外——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

 

裔萼坦言,受到中华艺术宫的邀请时有些吃惊。为何不找馆内人员或者本地策展人?“我们想找的是对这方面最有研究的人。”和中华艺术宫的合作,让裔萼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和开放,也深深佩服中华艺术宫的办馆理念。“他们充分尊重策展人,完全不因为我是个馆外人员而干预我的想法。”很快,裔萼又将来上海为10月开幕的《江山如此多娇——新时期中国美术的文心与诗意》展览做准备。这一大型展览将持续两年,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的成就和四十年来的社会进步、艺术变革。展览在献礼十九大的同时,也将用美术的方式庆祝明年改革开放40周年。

 

这些年,和美术馆同行的“编外”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开馆5年来,中华艺术宫招募的1300余名“文化志愿者”不仅担任专业讲解,还要参与讲座、亲子体验等活动的现场工作,成为“艺术服务综合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王佩华身上的志愿者马甲,里面几乎已经烂了,她打算去申请换一件,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更换志愿者马甲了。现在,她主要协助张娜做公共教育活动,常常需要跑来跑去,双休日时,她们的“计步”数量达1万2千步到1万5千步,在朋友圈里无人能破。

 

“志愿者年三十到初一都不休息,也要排班。因为中华艺术宫处在旅游线路上,大年初一那天,游客能达到3万,逢年过节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她说,看着小朋友在艺术殿堂里写字、画画,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起初,对于艺术,王佩华和孩子们一样懵懵懂懂。孩子们画画时,王佩华站在边上看,慢慢地,她知道毛笔该怎么拿,也能渐渐看出那些画的门道来。连起先不满她总是往外跑的女儿,在王佩华的感染下,也报名参加活动。“我觉得自己宽宏了许多,在服务中,也能提升艺术修养。”王佩华骄傲地说。

 

把作品放在美术馆里是最好的归宿

 

雕塑家邱瑞敏和妻子吴慧明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了100件作品。有朋友问邱瑞敏:“你心不心疼?”“开始有些心疼,毕竟艺术家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我觉得,放在国家美术馆是作品最好的归宿。”

 

馆藏艺术精品是一座美术馆的“家底”和“底蕴”。目前,中华艺术宫拥有16000余件馆藏珍品,如此丰厚的“家底”得益于艺术家们及其家属的信任和支持。连环画泰斗贺友直自1996年起,多次向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无偿捐赠了大批连环画原作及部分草稿2000余幅,基本涵盖了他的毕生创作心血。最近,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向中华艺术宫捐赠作品。

 

如何让这一传承发挥最大的社会效应,让更多人体会到文化精品之美,是中华艺术宫开馆5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自开馆以来,不断加大对藏品的研究力度,对内重点推行藏品电子化管理,完成了包括23项管理标准在内的《中华艺术宫收藏保管制度》,更牵头创建了“1+16市区美术资源联动机制”,策划专题展览配送到区县艺术场馆,让更多藏品与更多观众见面。

 

在日前开幕的“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上,中华艺术宫馆长李磊向艺术捐赠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作品放在家里是中纪念和财富,但把它们捐赠给美术馆,使它们成为社会共同财富,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中华艺术宫经历了很多前辈的捐赠,也承担了巨大责任,我们一定做好弘扬和保管的工作,让这些作品传递下去,传递我们的文化和艺术。”

 

传承、创新、开放、融合……通过5年的努力,一座全球华人的美术雄伟殿堂正逐渐矗立在人们眼前。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