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火力”还得再旺再大点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远 2017-09-20 06:41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总体性的目标,也需要有区域性的目标,需要有针对分人口群体的具体指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完成时期,也是面向第一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完成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不仅要促进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发展,同时要促进教育、健康、保障、就业、安全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重视人民生活的幸福,减少城乡差别和实现城乡、区域发展的均衡,改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增强社会平等化,等等。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尤其需要增强民生福利的发展视角。

 

在十八大以来的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成就,我国社会建设和民众福利的进步尚显滞后;相对于公共管理和政策制定中重视经济创新创业和资本运作体系的改革完善,我国社会发展和福利制度建设的进步相对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感受到更强获得感。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突出强调社会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以民众福利为根本目标来加强社会建设非常重要。对于新时期的社会建设,需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需要建立衡量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综合指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底包括哪些方面,需要在民众生活福利诸方面达到什么样的基本标准,这不仅关系到定位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也能够帮助发现在哪些领域需要加快推动社会建设和制度改革。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有总体性的目标,也需要有区域性的目标,需要有针对分人口群体的具体指标。例如全面消除贫困、解决1亿非户籍人口的市民化等,都是非常具体的指标,这有利于成为推进社会建设的工作抓手。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建立有针对性的、可以衡量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标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推动公共服务和福利制度改革来促进社会发展和民众福利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是依靠市场体系和相关经济制度的改革。大力推动社会发展,就迫切要求相关社会发展制度建设的突破性改革。当前国家发展中,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公共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显得相对滞后,包括教育不平等、教育排斥、保障制度差异化碎片化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方面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未来几年,需要将福利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核心,将建设完善的福利制度作为政府公共事务的核心工作,从而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第三,社会建设和福利制度的改革需要动员社会合力,形成共同参与的精细化社会治理格局。各项社会建设需要强调政府责任,通过制度和法制建设加以确立,但是公共服务的供给却并非能够完全依赖政府财政。在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责任的前提下,需要动员起广泛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机制,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包括动员市场和企业力量,构建起公共服务的新公共管理框架。在社会建设领域,也需要积极发展出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的PPP机制(公私部门伙伴机制),从而更大范围地调动综合力量推动社会建设。在推动精细化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基于人口状况和结构、基于人口发展动态推进有关社会建设项目,并鼓励公众的参与,满足不同人口群体的具体需求,这样才能使社会治理与人口变动和人的需求形成紧密的契合,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只有基于人的需求和参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文字编辑:王珍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