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院士说:差异化教育、改进教材,更好培养创新型人才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褚君浩 2017-09-18 10:41
摘要:我希望在未来,喜欢海洋科学的学生第一志愿是上海海洋大学,喜欢做老师的学生第一志愿是师范大学。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差异化教育、差异化办学成功了。

多年来,上海教育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中小学教育注重基础,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很到位,所以广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中专学校和工作岗位后,底子普遍较好。近年来,本市中小学教育水平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数学教材被引入英国,值得我们自豪。然而也要看到,上海教育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值得我们思考。

 

教育和办学不要“用一个模子”

 

古人倡导“因材施教”,每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都不一样,教育要顺应这一自然规律,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差异化教育。然而,上海中小学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给人一种“一个模子刻人”的感觉。比如,很多学生在钻难题、怪题,补课现象仍不鲜见。

 

希望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引导家长和学生不要一心想着考试。人才分各种类型: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技能人才、艺术家……因此,需要更多地挖掘学生的特长,在做好各门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针对其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样才有助于每个孩子的成材。

 

学校也应差异化发展,不能按一个模子划分等级。我读书时,学校等级观念不是很强,而今,社会舆论似乎对每个区的中小学都有一张排名表。这种观念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引导。

 

高校也是如此,过去“北约”“华约”等说法给学生和家长带来误导。其实,高校应该各具特色,适合各具特长的学生报考。我希望在未来,喜欢海洋科学的学生第一志愿是上海海洋大学,喜欢做老师的学生第一志愿是师范大学。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差异化教育、差异化办学成功了。

 

教材要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精神

 

上海中小学教材也有待改进,要更注重对知识来源的介绍,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德国中小学教材值得我们借鉴,它们充分介绍一个个科学定理是怎么发现的,这些定理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运用。这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而不只是背诵各个知识点。很多中国学生热衷做练习题,做了100道,但第101道就做不出来。其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题目背后的知识点,没有理解它们的来源、意义和运用。

 

一个人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后,就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上海中小学教材要更侧重传授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师上课时也要有这种意识。大而言之,这方面的教育改革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有利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还需要我们做好中小学生课外科技教育。上海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科技馆等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指导青少年进行科技探索。但我觉得,课外和课内科技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现象,两者的关联不是很强。如何将课内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华东师大教授)

 

【新闻链接】

 

为广聚社会多方智慧,深入了解上海市民心目中的未来上海教育发展愿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解放日报共同启动“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畅谈“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市教科院“上海教育现代化2030研究”项目组和解放日报,将邀请各方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小组对作品进行评审,拟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50篇。主办方还将为获奖作者、优秀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部分优秀作品将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刊登。征文时间到2017年9月28日为止。参与征文活动的市民,可将电子版文章发送到shjy2030@126.com。若为手写稿或打印稿,请寄送至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号楼415室,注明“我心中的上海教育2030征文”字样,邮编200032。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