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演《长生殿》第十年,张军还在问:唐明皇为什么一直托胡子?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17-09-13 19:37
摘要:一个表演小细节引发的一连串思考。

这几周,张军每天早上5点起床锻炼。13日,他在静安区文化馆静剧场演出《长生殿·哭像》,拉开折子戏系列专场序幕。在他的计划中,系列演出将延续一年,每月一出戏。

 

本月《长生殿·哭像》,下月《金雀记·乔醋》,接着是《连环计·小宴》《牡丹亭·拾画叫画》,折子戏多在30分钟时长,都是张军青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熟稔的戏,老师们手把手教会的。他偏偏“小题大做”,请来导演李小平讲戏。李小平是“镜子的另一面”,“从剧情和文本出发需要什么样的表达?他帮助我看到角色情绪的递进。”张军说。

 

学传统戏讲究复刻,模仿老师声腔、动作,越像越好。昆曲尤以“标准化”著称,“两三百套曲牌,把你套得死死的,情感在规矩中释放。”唱到哪个字,眼珠转向多少度角,手势摆在胸前还是腰际,老师都有明确指示。 这回张军打算“叛逆”一把,《长生殿·哭像》第一段唱,不做动作。在“标准格式”中,唐明皇有不少抬手和托胡子的动作,“每唱一句,我总是下意识去托胡子。导演建议,不要托得如此频繁,有心里的话想讲,再托。每个动作都有对应的情绪解读。”

 

一个月做一场折子戏,按照张军原本行事风格,恢复一两天,就能上台演。为了新的解读,他花上大半个月琢磨,“全本《牡丹亭》有55折,按照古人看戏传统,能演55天,慢慢看,睏睏吃吃,就成了‘昆曲’。今天快节奏的好莱坞大片大行其道,观众还能悠闲地睏睏吃吃看戏吗?”《振飞曲谱·哭像》有13段唱,其中11段经常出现于舞台。张军删除倒数第二段,又加入以往少见的两段,变成12段,他称为“12段咏叹调”,“深深再挖一遍表演,寻找传统对人心和人性的挖掘,再去看传统价值所在。我们老讲唱念做打。唱和动作扎实了,但观众尤其是初次接触戏曲的观众,能否就此感受到人物情感?”

 

在张军看来,《哭像》自有情感密码,他要做的是重新阅读,发现“我们能看见什么”。“有人老觉得传承与创新是对立的。其实守望传统,不是一成不变。传统搞明白了,会随着当代审美向前走。”1996年,张军的老师蔡正仁排演《白蛇传》,在乐队加入萨克斯风。“现在看,是不是有点难以想象?每个人在当代表达传统的样式各有千秋,殊途同归。”张军寻找自己的形式,他找来行家重新设计《长生殿·哭像》舞美,不再是亭台楼阁的实景,而是更为抽象化的几何图案,代表时间流逝,“从传统出发,折子戏的三四十分钟需要观众安静体验,有点反潮流,但我挺想坚持的。”

 

既然是张军,就不会满足于唱好一出戏。系列专场有个更响亮的名字——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1+1+1的力量”影响力行动,结合30分钟深度导赏、30分钟精致雅集、最后才是正式的经典折子戏演出,目的在于让看戏成为生活方式,为昆曲同好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他们不再是谁也不认识的观众,每个人身上贴一张自我介绍的纸,因为昆曲结缘。”

 

张军借力网络直播平台,实践传统昆曲艺术的“互联网+”。《长生殿·哭像》一改传统售票的形式,转而运用互联网思维发起了“众筹”。静剧场200个座位被分成66个众筹份额,每个份额3张票,这就要求购票者必须发动朋友同行。这么一来,众筹过程也变成一个影响力拓展的行动。结果是,仅用了14天就超额完成了任务。

 

他联合微信直播平台“东方大剧院”,对活动进行同步在线直播。除了舞台,演出前几天的排练厅和后台也在直播镜头下。从事昆曲推广20个年头,最早由张军推出的“昆曲进校园”已经做了几百场,场场都是一班人马浩浩荡荡走进校园。”这次他用E-Class的形式,与主打学生综合教育的“易班”网络平台合作,让全国的年轻学子通过互联网接触昆曲。

 

“我在舞台31年,做昆曲分享20年,我深深地知道,未来的昆曲没有更多的朋友的加入,永远只能是被抢救、扶持和被保护的一个博物馆艺术,没有同行者是真正的寂寞。”未来一年,“1+1+1的力量”将以这样的形式,周期性、系列性举办活动。“现在是初级阶段,中级讲走向全国,通过新的舞美、新的解读,寻找传统究竟是什么?内心要坚定,不要随波逐流。”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