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见识 | 原来城市还有颜色!你的城市是什么颜色?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雷册渊 2017-09-10 09:04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城市“脸色”能够自然健康,又与众不同

 

继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之后,厦门成为又一个在国际舞台上闪亮登场的中国城市———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日前,有媒体发起投票,厦门在市民眼中是什么颜色?蓝色、绿色、五颜六色……答案不一而足。
   

其实,色彩是城市气质和人文历史的重要代表,还有一个专门的学科———色彩地理学,对其进行研究。那么,色彩地理学是何时产生的?欧洲城市的色彩实践有哪些成功经验?中国城市能复制它们的成功吗?

 

色彩让西方城市“点石成金”
   

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色彩是一座城市气质和人文历史的重要代表,优美而独特的城市色彩,会让市民感到骄傲与自豪,更让外来者念念不忘:巴黎优雅的米色调、罗马庄严的红褐色、希腊小镇飘逸空灵的白色调,都是造访者心中最美的记忆之一。就连“年轻”的美国也用色彩塑造着不同城市的个性,华盛顿的灰白色调创造了首都的明朗大气,暗色系的芝加哥则应和了其金融之都的高冷气质……
   

挪威小镇朗伊尔更是借助色彩“点石成金”的典型案例。它本是一座以开采煤矿为主业的小城,建筑单调沉闷,矿业式微后城市加速败落。20世纪80年代,这个小城在逆境中进行了全方位的色彩改造。没想到,这次建筑色彩的改头换面竟使其魅力大增,五颜六色的小镇迅速成为北极圈中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焕发了新生。足见色彩是城市竞争力中多么重要的一环。
   

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一般都以意大利都灵为始。19世纪中期,都灵政府向公众发表了近50年的研究实践成果———城市色彩图谱。后来这份珍贵的色彩档案一度散失。1978年,都灵综合工艺大学学者在浩繁的文献中重新发现了它,并在其指引下使都灵城市色彩再度焕发了生机。
   

20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通过对诸多城市的研究,提出了“色彩地理学”学说。他的主要观点是:城市色彩是由这个城市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和特定的民族、文化、习俗等相关因素形成的,它跟生态、历史、社会、经济有很大关系,跟现代人意识综合的需要相关,所以不同的区域才有不同的色彩。而不同城市的色彩设计,就像给一个个自然禀赋不同的城市穿上符合其特点的漂亮外衣,人类的色彩活动就是在城市自然的基底上有所作为。
   

都灵的实践经验和色彩地理学说,成为诸多城市色彩规划和色彩延续的重要榜样与理论依靠。


高速发展带来“色彩骚动”
   

然而遗憾的是,诸多学者认为,西方城市色彩的成功“难以复制”。因为适合都灵经验和色彩地理学的西方城市,一般都是发展文脉清晰,或规模不大、缓慢形成的城镇,而非春笋拔节般高速扩张的大中城市。
   

上世纪60年代,快速发展的东京就曾遭遇“色彩骚动”。当年为迎接奥运会的举办,东京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大量使用强烈的饱和色或对比色。很快,令人眼花缭乱的建筑立面、玻璃幕墙,五颜六色的公交车以及闪烁不断的霓虹广告让市民们感到难以忍受,甚至出现了眼睛酸痛、头晕目眩、心绪烦躁等症状。风吹雨打后,外墙褪色,市容也越发污秽杂乱……面对来自各方的严厉批评,东京市政府不得不开始纠错,并在1972年完成了《东京色彩调查报告》,随后,立川、川崎、大阪、京都等城市陆续进行了色彩规划。
   

比起日本,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色彩乱象则更为复杂。伴随着惊人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各种“现代感大厦”、“欧陆风情社区”以及“西班牙小镇”、“美国庄园”、“实验派摩天楼”粉墨登场,差异巨大的色彩风格如野马一般“纵横驰骋”在中国的城市中。
   

而原本的旧环境也给混乱“添了一把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城市中红砖楼是主流;其后成本低廉的灰色混凝土预制件楼又热闹过一阵;80年代,贴白瓷砖配蓝玻璃的风尚刮起;90年代一度流行彩色粉刷……这些色彩风潮席卷大江南北,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有人说,在这匹“色彩野马”奔腾了几十年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脸色”不仅不能为其魅力和竞争力添砖加瓦,反而制造了大量的色彩垃圾,损害着身处其间的市民。


向传统色彩找寻“灵感”
   

城市色彩的美与和谐应该是有根基的,必须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植被,以及人文历史和谐。那么,向传统色彩寻找灵感,是否是一条可行之路呢?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建材、施工工艺水平,特别是皇权和礼制的严格约束。早在《礼记》中,中国就已对建筑用色进行了规范:“楹,天子丹(红),诸侯黝(青),大夫苍,士鲑(棕黄)。”到了明清这一规范更加严格,以北京为例,大到屋面、墙面、台基,小到吻兽、门钉、门环的用色都有着明确的“等级尊卑”。如黄色的琉璃瓦是宫殿的专利;亲王、贝勒府等可用绿色琉璃瓦,低品官员和平民宅舍只能用青灰瓦。由此,北京城才呈现出“大片青灰色民居烘托着红墙金瓦的紫禁城”的特征。
   

数千年绵长深远的历史,也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诸多风格各异的城镇,它们有着自己的色彩,令人过目难忘。
   

但凡到过徽州的人,莫不被其民居打动,在岁月和江南烟雨的磨洗下,黑、白、灰的色彩共同营造出水墨画般的意境,实乃中国传统城镇色彩的优雅典范。
   

除了世外桃源般的大环境外,这里自古以来教育兴盛,深受儒家以及老庄思想的浸润,造就了建筑素雅、洁净的色彩风格。徽商虽有万贯家财,但因男人多外出经营,为保证家宅安全,也不喜使用炫耀露富的华丽色彩,以免招惹贼祸。从建材选用和采光角度来说,灰黑瓦由当地土壤烧制,刷墙用的白垩也取自本地。黑瓦白墙对应“天地”之意,白色墙壁还能增加院落和室内的光线,适应了徽州多云、光照不够的特点。
   

然而,虽然中国在古典城市营建上有着诸多美的经验和案例,要全盘照搬到现代城市中,却也有着不少困难和障碍。在中国几十年的大规模城市更新中,各地传统建筑大量消亡,原本的传统色彩变成了镶嵌其间的碎片。况且,小规模村镇的色彩之美也不能直接套用在大型城市上。
   

探索之路虽然不易,可近十几年来,中国仍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悉心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2000年,最早“吃螃蟹”的北京提出城市主色调是青灰色。南京的主色调为浅绿色;哈尔滨选择了黄白色系;无锡则试图以清新淡雅的浅色调烘托清新的太湖的感觉;成都选择“复合灰”,用“淡妆”体现其休闲从容、兼收并蓄的城市性格……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城市“脸色”能够自然健康,又与众不同,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一张耀眼名片。
   

今天,你的城市是什么颜色?20年、50年后,我们的城市又将是什么颜色呢?


(本文综合自《中国国家地理》《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等)

文字编辑:龚丹韵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