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每次上课都有“多出来的学生”,嘉定这家非营利性机构的国学课为何有此魔力?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陆晓峰 2017-08-15 07:24
摘要:“传承国学是低调潜行、细水长流的过程,是做人修身立德的过程,不是规模化、量化便能获得成功的。但愿通过各方努力,国学能走向理性的未来。”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从嘉定孔庙正门进去,右拐走到东侧一面墙下,墙上有一扇小门,平日里门上一般上着锁,少有游客进入。时下正值暑假,白日里细细倾听,可听到门内传出孩童们诵读《论语》的朗朗声,稚嫩却响亮。
历史悠久的当湖书院里,再次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数百年前,这里就曾响起过这样的读书声——这里是有250多年历史的当湖书院旧址。如今,在这里给孩童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是一个名为秋霞圃书院的组织,致力于传播儒学文化。书院提供的课程有点特殊:上课地点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嘉定孔庙;上课节奏很慢,有时一首五言绝句还要分几次课来上;课程通常是不收费的,有时收取少量费用也远远够不上开课成本,已经坚持了好几年。“我们想做的,是让中小学生能静下心来系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摈弃浮躁的心态,体会国学经典的魅力。”书院负责人李耐儒说。
 


从“面向成人”到“在孩子心里播下国学种子”
 

秋霞圃书院的创办,源于2009年时沈渭滨、葛剑雄等知名学者的一番长谈。学者们谈到,嘉定孔庙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江南地区的县级孔庙中有“吴中第一”的美称。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所在地。时过境迁,如今孔庙作为嘉定文化教育中心的属性已然不在。“有没有可能办一个书院,担当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长谈过后,多位学者联合发起创办了秋霞圃书院,1972年出生的浙江萧山人李耐儒被推举为上海秋霞圃传统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传播传统文化,并不如传统文化本身那么风度翩翩、优雅精致,作为一家非营利性机构,秋霞圃书院一路走得并不轻松。“经费、生源、人力资源都很紧张,我们当时是‘赶鸭子上架’,很多工作都是硬着头皮坚持下来的。”李耐儒说。
 

最大的困境,是办学方向上的困惑。一开始,书院致力于面向成年人推广国学公益教育,但是面临很多尴尬:有的人表示“授课进度太慢”,有的人质疑“学了这些到底有什么用”,有的人刚听了一节传统礼仪课就觉得“繁琐、没意思”,还有的人一听说“国学教育”,就觉得是“骗钱的”,哪怕了解了书院的公益性质后也还是将信将疑。“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探索,面向成年人推广国学公益教育可以说是失败了。如果尝试市场化模式推广,可能不至于那么‘惨’,但我们不愿意那么做。”

2011年,李耐儒应邀到武汉大学参加一个会议,期间结识了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两人一番交流后,李耐儒豁然开朗:“很多成年人‘想得太多’,应该从孩子抓起,在孩子们心里播下国学种子!”为了让国学启蒙教育更加系统化,李耐儒花了很长时间,联合他人编了一套24册的《国学基本教材》,有《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词格律》等,面世后很受欢迎。
 

没有合适的场地,也一度是秋霞圃书院面临的难题。因为场地原因,2010年书院曾中止在嘉定办学,之后在普陀、浦东等地都“流动办学”过。直到2013年,在嘉定区文广局、嘉定孔庙的帮助下,秋霞圃书院正式搬进了嘉定孔庙,在当湖书院旧址“定居”。“就像一个流浪儿,终于回家了。”如今回忆起当时那段经历,李耐儒打趣道。
 


一句诗讲一节课,没有繁重的作业
 

“国学热”鼎盛之时,电视荧屏上、培训机构里,各种讲坛和课目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不可否认,也有不少人看到了国学中的“商机”,视国学为赚钱工具。不过,“国学热”也好,“不热”也罢,秋霞圃书院的授课方式一直很独特。
 

7月底的一个周日,记者旁听了秋霞圃书院的一堂课。这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家住南翔的孩子们,授课地点也放在了南翔文体中心里。“每次教学,我都会选一首古诗和大家分享,一起鉴赏。这次我选的是杜甫的《春望》——一首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后的感怀之作。”授课老师李凯告诉记者。整堂课,她只讲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话,逐字、逐词地分析这首诗歌的精妙之处。

临近下课时,她问孩子们:“溅泪的是花还是人,惊心的是鸟还是人呢?”12岁的倪子涵不认为这个问题有多难;“是人呀!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说过。”李凯笑笑:“不一定哦。人落泪只是个人情感,花落泪那才是全城同悲。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你们也许听过‘标准答案’,但不必强求,很多事可以自己去多多意会。”下课后,李凯没有布置任何作业:“为了完成作业而去强记一些东西,效果不一定好,我希望孩子们能像看电影、玩游戏一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体会诗歌的妙处。”
 

李凯原来在北京某高校任职,但不少大学生对国学提不起兴趣,这让她有点沮丧。国学圈说小不小、说大不大,李凯从他人处得知了秋霞圃书院后,和李耐儒进行了一番深谈,随后便毅然辞职奔赴上海。
 

书院的另一名老师孙义文曾在某培训机构工作,他告诉记者,与应试教学不同,摒弃了商业化运作的秋霞圃书院强调的不是“快”而是“慢”,在慢节奏中让孩子感受国学的美。“以前,我的任务很明确: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连珠炮似地讲述一个又一个知识点,还要强调‘考试会碰到,一定要记住’,往往忽视了学员对古诗文的感性认知。现在,我终于可以将《论语》、《诗经》的深意娓娓道来。”
上海孔子文化节上举办的点朱砂“启蒙开智”仪式。

如今在嘉定,秋霞圃书院已在孔庙、南翔文体中心、嘉定工业区裕民社区设有教学点。让李耐儒感动的是,嘉定相关部门不但免费提供办班场地,还根据学生数量给予相应补贴,这让经费上捉襟见肘的秋霞圃书院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秋霞圃书院在南翔开班的消息传出后,50多位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李耐儒不得不婉拒了二年级以下的小朋友。开课后,授课老师李凯发现,课堂上总有多出来的人,细问之下才知道是来旁听的家长。浦孜轩是李凯班上的学生,每次上课都坐在第一排,几堂课后她妈妈惊喜地发现,“她不再像以往那样死记硬背,而是学着去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国学的魅力
 

李耐儒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秋霞圃书院也一直在推陈出新。如今,除了线下办班,李耐儒还在“喜马拉雅”APP上开设了公众号,上传他录制的国学课,这个公众号已有3万多粉丝,播放量超过240万次。“这让我笃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
在秋霞圃书院开办的国学课上,一名家长为上台朗诵的孩子拍照。

对于这些年的“国学热”,李耐儒认为这是一种将国学商品化后形成的“虚热”。“传承国学是低调潜行、细水长流的过程,是做人修身立德的过程,不是规模化、量化便能获得成功的。但愿通过各方努力,国学能走向理性的未来。”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有“教化嘉定”之称的嘉定区,一直非常重视传统经典文化的推广,致力于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2010年起,嘉定不少中小学就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在结合诗乐儿歌和乡土故事的基础上,此前,嘉定区相关部门编撰的一本名为《慧雅乐童——“中国唱诗班”诗乐文化经典》的音乐教材已入编上海市中小学教学用书库目教材。嘉定作曲家易凤林还为《关雎》、《明日歌》、《梅花》等16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谱曲,创作了《中国唱诗班——中华优秀传统诗词“诗乐启蒙”》唱片,一时间颂唱经典在嘉定的校园里蔚然成风。“一个民族、社会、国家最大的认同是文化的认同,有了文化认同,人们就有共同的精神纽带。我希望自己和在秋霞圃书院上课的孩子们都能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感受到国学的魅力。”李耐儒说。


本文图片由嘉定区提供  图片编辑:曹立媛

文字编辑:栾吟之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