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在水电路,与东海舰队上海基地为邻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龙钢 2017-08-08 16:46
摘要:当时的水电路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敞,人也很少,马路上常能看见海军战士列队从两边经过,每次看见战士列队经过,我们这些小孩子和大人们都会驻足“观看”,感觉很神圣。水电路上公交也只有一部从多伦路开往江湾镇的97路。随着城市的发展,水电路东面的农田上先后建起了广中新村,后新中动力机器厂在此又建起了新中新村,市民开始多了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原先的河被填埋了,部队也砌起了围墙。

水电路在虹口区的北部,在上海并不出名。至于为何叫水电路,与水和电有没有关系,我没有考证过。但记忆中,原本沿着水电路是有一条河的。水电路的西边原是东海舰队上海基地,当年大家都俗称为:基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十年代,“基地”与水电路只有一河之隔,也没有什么围墙,更没有现在的沿街房屋。路人走在水电路上,就能看见“基地”,人们还时常拿着鱼杆在此钓鱼。当年“基地”面积挺大的,水电路从广中路一直到广灵四路,现在的广灵二路(水电路至凉城路)只是部队营区的一条小路,并没有现在的路。

当时的水电路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敞,人也很少,马路上常能看见海军战士列队从两边经过,每次看见战士列队经过,我们这些小孩子和大人们都会驻足“观看”,感觉很神圣。水电路上公交也只有一部从多伦路开往江湾镇的97路。随着城市的发展,水电路东面的农田上先后建起了广中新村,后新中动力机器厂在此又建起了新中新村,市民开始多了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原先的河被填埋了,部队也砌起了围墙。

我当时住在离“基地”不远的广中路上,每天清晨六点或六点半(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嘹亮的军号声便从“基地”传出,方圆一公里范围都能听得一清两楚。那些年父母便以军号声作为我起床的号声,虽然离上学时间还有点早,但父母让我到小花园里背课文,拿着粉笔在地上默写英文单词等。据说,周围许多邻居都以军号声为起床令。

记忆中,当年“基地”的大礼堂经常在周六、周日会放电影,有些电影甚至外面是看不到的,在当时属于内部电影。当然,要想在“基地”大礼堂看电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的,票子发到部队的家属。如果外人想进去看,没有和部队家属搭上点关系,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如果不是部队家属,你有机会进去看场电影,那真是莫大的“荣耀”,感觉自己很了不起。

那年月,部队家属大都住在离水电路不远的广中路45弄大院和西江湾路上的公园坊里,因而部队家属的孩子都在这一带附近读书,我虽不是部队家属,但与部队家属的孩子混得不错,常有机会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到“基地”大礼堂去看电影,这实属是一种荣誉。

记得当时“基地”在水电路上有个大门,进大礼堂是从水电路近广灵二路口的2号门进去的。进去时得有部队家属带着,否则哨兵会拦着你,问你家人是在部队干什么的,这是第一关。第二关是大礼堂门口有专人验票。大礼堂的座位可不像电影院里的那种靠背椅,而是长条木板椅,上面印有具体的排数和座位号,然后对号入座。记得当时放的多为阿尔巴尼亚、朝鲜、南斯拉夫的电影,每个周末都有放映。

然而,到了1976年九十月份,“基地”大礼堂就不再放电影了。9月份,毛泽东主席逝世,所有娱乐活动都一律停止了。

2000年后,我因工作关系,多次有机会到水电路上的海军上海基地走访,也曾再次去大礼堂参加过活动。多年过去了,现在“基地”周边和当年有了很大变化,当年四周都是农田,现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的凉城新村。原先水电路上的河也没有了,路幅也比当年宽多了,成了虹口北部地区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形容为车水马龙并不为过。

一条水电路,多少鱼水情。水电路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军民鱼水情,也见证了上海及虹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小时候的点滴记忆,将长久地在脑中留存。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