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请专家进来开门诊台,徐家汇路这幢写字楼怎么做到的?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7-07-19 12:38
摘要: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如果医务人员不去占领科普高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散布谣言,损害公众健康利益。

 


闺蜜组团来咨询

 

“医生,我家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孩子长得瘦,会影响生长发育吗?”

 

陈菲粗略估算了一下,从中午11:30到12:30,自己至少接待了三四十名咨询者,差不多是她平日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半天的门诊量。

 

对陈菲来说,这一个小时的体验,也和作为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面对患者时不太一样:“大家都更放松,也更坦率,就像朋友之间的聊天。”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原来,这一次她的咨询台设在了位于市中心的汇泰大楼里,面对的也都是在写字楼里办公的白领们,主题则是针对暑期的“家长课堂”。

 

吃完午饭,到公司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咨询,这样的好事令白领们尤为赞赏。有些闺蜜三五成群,带着类似的问题“组团”来找陈菲;也有在同一座大楼上班的夫妻俩,不约而同跑来吐槽自家双胞胎的吃喝拉撒。“如果去医院挂个专家门诊,根本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和医生面对面交流。”一名咨询者这样表示。

 

这是本市新媒体医学科普品牌“达医晓护”第一次在商务楼宇举办线下活动,也是这个线上科普品牌落地市民生活的一次尝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主办方得悉,从7月18日开始,接下来3个月的“科普季”中,类似的科普活动几乎每周都有。

 

 


把病人“越看越少”

 

通达医学知识,知晓家庭护理,“达医晓护”脱胎于全国首档大型急救纪实类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一开始只有一个微信公众号“大医小护”。没想到,公众号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以蛙跳正骨法出名的丁志祥、“骨科吴秀波”施慧鹏、与外籍病人交流自如的王驭恺等,都成为这个平台上的“网红”医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医生热”。

 

“这表明,老百姓迫切需要专业的科普。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如果医务人员不去占领科普高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散布谣言,损害公众健康利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主任、“达医晓护”负责人王韬,这样解释这个团队的初衷。作为内容总编,他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出口难以满足广大老百姓的科普需求,于是这个由专业医护人员自发创立的科普品牌,正在探索更多渠道的全媒体运营,以期吸引不特定的最大化人群。

 

目前,在上海市科委、科协共同指导下的“达医晓护”下设47个子栏目,集结了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的专家团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实用靠谱的科普知识,形式从文字到视频,还有自编自创的歌曲、相声等。

 

陈菲是其中一个栏目“hello早到的天使”的主编。近来,早产宝宝的数量逐年增多。结合上海市儿童医院的早产儿随访门诊,她会不定期地推出一些针对早产高危儿的内容,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给这个群体送上贴心的建议。

 

从ICU病房到门诊室,再到儿童保健科,陈菲笑称自己的轨迹“离科普越来越近”。曾在瑞士日内瓦学习的她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国外的医疗科普令她印象深刻。在她工作过的医院,院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出院的小病人和爸爸妈妈来做分享,主诊医师也会参加,没有刻意灌输,轻松的氛围犹如一场愉悦的下午茶。

 

陈菲很认同王韬“上医治未病”的说法。在她看来,普通人的健康素养,有时比看病吃药还要紧。“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必要的卫生常识、科普知识,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日常护理至关重要。”

 

正如“达医晓护”另一名总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所言:“一个医生即使每天不眠不休,穷尽一生可以拯救多少病人?而科普能让更多人少得病、晚得病甚至不得病。把病人‘越看越少’,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

 

 


突破科普“老套路”

 

记者了解到,汇泰大楼也是沪上第一家“科普示范楼宇”,今年2月刚刚挂牌。

 

寸土寸金的商务楼宇,为什么还要专门辟出区域提供专业科普服务?

 

让科普进驻办公区,提升了大楼本身的含金量。在办公楼宇出租普遍不理想的环境下,这座大楼还能拥有接近百分之百的出租率,显然跟大楼提供的“附加值”分不开。下一步,业主方还考虑辟出空间,用作白领心理咨询。

 

作为大楼业主方,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晓云还跟记者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科普情缘”。多年前,一处新建的变电站引起周围居民的不安,大家纷纷质疑这个大家伙是否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威胁。蒋晓云当时就参与了向大众解释专业知识的队伍。在推出相关专题片等信息之后,她感受到了居民们的理解和善意。“从那以后,我就和科普结了缘。”她说。

 

 

如今,科普讲座其实并不少见,但大多还停留在社区、学校的老套路里。在社区,受众常常是闲赋在家的老伯大妈;学校的受益者也局限于学生层面,而作为社会骨干力量的上班一族,尚处于科普的“真空地带”。据主办方分析,楼宇白领年龄跨度较大,35到45岁群体居多,每一个埋头办公的上班族,背后几乎都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以位于徐家汇路的汇泰大楼为例,2万多平方米的办公面积有租户近30家,每天进出的办公人员超过1000人。在上海电力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刁晓伟看来,健康进楼宇,是一件“多赢”的事——让科普走进“格子间”,让线上的优秀科普资源切实“落地”。

 


(本文首发于上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