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一路探索,上海城市基层党建新路正形成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骏 2017-07-18 06:01
摘要:如今,这条新路经过系统建设、整体推进,正逐步构建起“市、区、街、居民区”四级党建联动体系,强化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

在党的诞生地上海,有着10万多基层党组织,逾200万党员。他们活跃在繁忙的自贸区、林立的商务楼宇、安静宜居的社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不怕困难、倾情投入,成为这座飞速发展城市的稳固基石。

 

凝心聚力的背后,是上海党的建设一路探索、接续向前,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色和规律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正在形成。

 

2014年至2017年的“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出明确要求——

 

“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这些年来,上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始终按照中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健全完善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并将其作为未来五年任务写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切实做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必须始终夯实基层基础。上海全市基层党建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路。

 

如今,这条新路经过系统建设、整体推进,正逐步构建起“市、区、街、居民区”四级党建联动体系,强化党建引领的自治、共治、德治、法治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

 

 

基层变了——

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

 

这条新路,并非横空出世。党建领域的每一步探索,都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进而夯实变化了的基层社会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带来人口流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育等变化,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顺应这些变化,上海逐步探索由传统街居党建向社区党建、由体制内党建向“两新”组织党建,由封闭式单位党建向单位、行业、区域党建互联互补,走向区域化党建,进而向城市基层党建探索发展。

 

当前这一轮探索,缘起于近年来基层社会又起新变化。

 

“高档小区,我们居委干部连门都进不去”,“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工作越来越难做”,“社区工作者青黄不接,年轻人越来越少”。当时,不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这样感叹。

 

2014年,上海市委启动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这一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任组长、市委常委和有关领导任副组长,抽调41名干部组成4个调研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梳理出街道体制机制、社区治理体系、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通过调研,市委认识到,社会治理中的许多问题,根子在基层党建工作。

 

社会治理不是简单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是要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基层。次年1月出台的“1+6”文件,开出针对性“药方”:要求以街道党工委作为基层建设“龙头”,取消街道招商引资,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首要职能,形成街道党工委、街道行政党组、社区党委“1+2”党建新体制,并通过“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等举措做实基层。

 

一切围着基层想、一切围着基层干、一切围着基层转。这是城市基层党建的聚焦点。

 

街道体制改革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通过做实行政组织党组,来理顺资源下沉后的行政条块关系。对派出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提拔,街道有发言权。“改革后,行政组织党组指挥得动各支队伍了。”党工委书记陆敏说,“过去街道要开很多动员会,仍会有相互扯皮的事发生。现在开会不需要动员,只要把目标和方案提出来,大家就能各司其职。”例如,以前拆一块违法广告牌,各项流程走一圈一般要15天,现在从发现到认定再到拆除,15小时就能搞定。

 

 

改革后,基层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党员带头拆除违法建筑,换来整治任务节节胜利;外环以内烟花爆竹基本“零燃放”,申城30万“平安马甲”配合全市5万公安干警、消防战士值守“禁燃”,换来城市安宁祥和的春节。一个个在许多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海完成了。

 

“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彭勃说,这条红线,应该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底线,保证基层创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准线,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结构和内在骨架;是基层治理的资源供给线,提供社区公共权威,发挥资源汇聚和协调治理行为的重要功能。

 

领域变了——

党建嵌入城市发展最活跃经络

 

傍晚的南京西路车水马龙,一些白领们下班后带着面包、三明治赶到一处叫作“白领驿家”的活动空间,为了听一堂党课。他们曾是这个城市里找不到组织和归属感的年轻人,白领驿家给他们提供了一处心灵家园。从原来淡化政治色彩的公益平台到根据白领需求开展党建服务,白领驿家理事长、党总支书记史逸婵见证了这种转变,顺应这种转变,他们亮出“红色”底色,向更多体制外人士辐射“党建”能量。

 

与“白领驿家”类似,针对陆家嘴金融楼宇金领的“金领驿站”,针对漕河泾开发区白领的“虹梅庭”等,都在原来党建氛围稀缺之处慢慢生长起来,崭露出勃勃生机。

城市飞速发展,新兴领域不断出现。毋庸讳言,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网络媒体中,党组织力量比较薄弱。而这些城市党建的盲区和空白点,恰恰是城市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上海创新“支部+”模式,深化“支部建在楼上”,不断织密党的组织网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健麟说,要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嵌入到城市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上,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

 

排摸下来,当前新兴领域体量不小——近2000幢商务楼宇、200多个产业园区、400多座商圈市场,近2000家互联网企业,他们在丰富拓展城市内涵外延的同时,也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自贸试验区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自贸区党建怎么做没有现成答案。自贸区企业“开关”频繁,有时花很大力气帮企业建党支部,没多久企业就关了,党建工作者们吸取经验教训,发现自贸区企业有个明显特征,它们大多扎堆在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加工制造、科研服务、金融等行业,建枢纽型行业党总支,可以“区域不变”应对“单位万变”,而且还能通过党总支整合行业内共性问题,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对接。

 

克模塑胶公司是自贸区内一家企业,有次急需大吨位设备却找不到供应商。公司党支部书记王黔通过行业党组织微信群,很快找到了供应商。王黔说,原本对面不相识的两家企业,很快达成协议,到货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周。

 

新兴领域,因为“新”,公共服务可能跟不上,党建发挥作用正当时。

 

滨江建设者之家,这个扎根工地的党支部,不仅管工人休闲娱乐,还管生活服务、法律服务,党员墙、党员学习室,一切“虚席以待”,让建设者中的流动党员一个个主动“亮明身份”。先后有66名来自全国23个省份、流动在工地上的党员来此报到,今年更收到三份入党申请书。党支部书记蔡莉萌说,现在这里是区域内人气最旺、热能最高的“据点”,整个大工地满满都是“温度”。

 

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祥勤说,政府的行政半径有界限,而党的组织半径却可以通过它的基层组织延伸到社会各领域,承担关联和衔接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中介和桥梁作用,这是中国政治和国家制度的独特优势。

 

手段变了——

 

打破壁垒,社会活力迸发

 

济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张维勇,既是同济科技园联合党支部书记导师,也是创新创业导师。他不仅积极推动园区联合党支部建设,还牵头成立同济大学学生科技创业者联盟,设立创业互助基金,扶助小微企业。和他一样,杨浦区共有33位“党建+创业”导师,带动136家小微企业发展。

 

以区域化党建为手段,实现资源自由流动,让需求方享受“溢出效应”,这样的尝试在上海由来已久。但过去的区域化党建也存在资源不均衡、属地固化等问题。

 

新形势下,上海区域化党建的视野从基层转向整体,从由“街道为主”向“做实街道、两头延伸”提升,将更多资源融入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高校、“两新”组织等各领域积极融入区、街镇、居村三级区域化党建平台,整合大院大所大校近2000家,吸纳驻区单位1.3万家参与。

 

“区域化党建如果抱着‘吃大户’的逻辑,无法深入开展下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晓春教授说,合作共赢才可持续。在上海,各类参与区域化党建的党组织实现信息、阵地、文化、服务共享,为驻区单位解决停车难,提供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文化艺术、爱心募捐、为大龄未婚青年牵线搭桥等服务,驻区单位党组织也热情为街道服务,形成良性互动。

 

在上海,区域化党建的层次更趋丰富。“层层可结盟,处处可联系,事事可沟通。”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龚培娟说,有了党建联盟平台,各方力量汇聚,畅通了社会治理“立交桥”,社会活力不断迸发。

 

资源汇聚,有赖于精准对接。宝山快速城市化地区,不少社区人员流动更为频繁,新建大型居住社区带来大量人口导入,其中既包括中心城区迁移人口,亦有外来人口。宝山用互联网思维推出“社区通”,将线下分散的社区放到线上重新聚合,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区域化党建变得便利起来,通过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这几年上海区、街两级实施区域化党建项目年均达到1.4万个。

 

初心不变——

 

为民服务的能力更强了

 

加强城市基层党建,最终成效还要看“群众得实惠”。

 

这两年,数不胜数的为民服务项目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开展。许多社区改变了模样,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小区外观变整洁漂亮,更体现在熟人社区的形成。

 

“美丽家园”“同心家园”“睦邻中心”“邻里中心”……许多居民都说,周边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便利,城市越来越有“温度”。

 

 

群众满意的背后,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作用不可小觑。曾经,基层队伍活力不足、能力不足、动力不足,是困扰上海基层社会建设的难题,“1+6”文件为此专门出台政策,深化“班长工程”,加强居民区书记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选拔一批、社会选优一批、组织选派一批”,选优配强书记队伍,就业年龄段居民区书记全部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同步构建已达4.5万人的职业化社区工作者体系,建立“三档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

 

2015年,上海将市级和区级机关精简的编制全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全市首批签约的近3万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7岁,八成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2015年换届后,居村党组织书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179人,较上届增长43%。

 

“社区岗位令人向往,受人尊敬。”陈卫峰在宝钢工作了30年,去年6月接受定向招录,成为虹口凉城街道广粤居民区副书记。他也在处理社区矛盾中渐渐感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成就感。截至今年4月,共有182名宝钢员工转型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占同期通过宝钢集团组织推荐员工成功社会化转型的91.5%。

 

“准入清单”、“多元主体”、“社区共治”、“自治基金”许多新名词,伴随新理念而至,书记们如何适应新变化?“充电”成为书记们头等大事。在长宁区,“专业化、进阶式、积分制”的培训模式,让想干事的书记们收获良多。这里的培训可以根据所在居民区的特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面临的弱项自主“点菜”。仙逸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家生点了自治共治这道“菜”,从其他社区的项目中获得启发,开始试验微心愿项目。“这些新思路新做法确实好,可以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基层党建一线,年轻人多了,学历高了,资源多了,劲头足了、待遇也上去了。这支庞大的基层队伍,走访群众、开展服务,搭建桥梁、解决难题。他们说,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就是要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努力,建设更美好的城市,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鼙鼓催征程。随着日前上海市委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意见的制定出台,这条城市基层党建新路,还将顺应新形势新变化继续不断探索,而唯一不变的,是“不忘初心”,一如这座有着深厚红色积淀的城市始终怀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赤子之心。

 

本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