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美丽上海追梦人②|72岁院士往返京沪坐高铁,只为省时间做ppt:做科普从没想获奖
分享至:
 (4)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頔 2017-06-28 06:03
摘要:足球在德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他们的国家队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厉害?也是因为群众基础好。

就在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旨在鼓励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全国创新争先奖”揭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成为28名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获得者之一。

 

作为中国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科学技术领域著名专家,72岁的他不仅在红外物理、窄禁带半导体以及铁电薄膜材料器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创新研究成果,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多年来,他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参与编写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大量前沿科技知识转化为深入浅出的科普文字。近3年来,他作了50余场科普报告,每月至少1场。  

 

他还把科普工作和政策建议密切结合。基于对光电技术在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他先后提出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多项议案和建议,促成多项国家相关法案的修订与完善。  

 

记者:您从事科普已经40多年了,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参与这项工作?  

 

褚君浩:我从1976年起就开始做科普了。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中学物理老师,那时流行学自然辩证法,涉及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我的中学老师就叫我给《解放日报》《文汇报》写文章,介绍“电子是可分的”“瓦特的蒸汽机”这些内容,写了20多篇。一方面我是物理老师,对科学和教学都有些研究,另一方面,我自己从小也喜爱科学,做起科普来,就觉得很自然。

 

记者:小时候为何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听说您父亲对您产生了很大影响。

 

褚君浩:我父亲是华师大的地理老师,从小他就和我讲日食和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培养起了我对天文学的兴趣。五年级时,受到西洋镜、万花筒的启发,我还自己找材料制作了一个望远镜观察月亮。从初三开始,我接触到了《宇宙物质》《从物理学观点看宇宙》《比一千个太阳还亮》这些科学书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些书和笔记到现在我还保存着。比如这本《分子物理学》,是我上高中时买的,为了攒钱我有三顿饭都没吃。有时候翻翻当年的笔记,觉得自己写的还蛮有道理,比我现在都用功。  

 

记者:这些笔记都是自学的成果?  

 

褚君浩:当时我看了好多书,有感悟、有共鸣就会记下来。笔记中既有思考,也有立志,比如这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在定律的队伍中竟没有一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实在是对任何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的一个最大刺激和打击。我们要争这口气。”小时候放学在路上散步就会想这些问题,思考我们如何发展科学技术,赶上发达国家。  

 

记者:这个目标后来真的实现了,您提出的“禁带宽度公式”被国际上称为CXT(褚、徐、汤)公式。说到兴趣,我发现您的爱好十分广泛,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还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支持德国队的文章。

 

褚君浩:1986年至1988年,我曾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做研究,每天下午,学校的研究生就聚在一起踢球,看了几次感觉他们水平很高。那篇文章虽然聊的是足球,但其实是一个类比。足球在德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他们的国家队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乒乓球为什么厉害?也是因为群众基础好。参与的孩子多了,从中选拔出的人才质量就会高。培养科学家和培养顶尖的运动员,其实是一个道理。发展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顶尖的成果。

 

记者:您积极参与科普,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 

 

褚君浩:是的,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做科普,觉得做科普是付出,没有收获,在评奖评优时也不会加分。但我做科普的时候,从没想过要获奖。

 

记者:可作为院士工作繁忙,您有时间做科普吗?

 

褚君浩: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比如从上海到北京,我一般都坐高铁,可以在火车上做ppt。ppt也是学问,我喜欢用深红色的底色配上白色的文字,这样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字上了,如果是白底黑字,白色对眼睛刺激大,人对黑色的字反而印象不深。

 

记者: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您做科普与别人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褚君浩:一方面,我会围绕自己的专业,介绍光电科学、信息技术、物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会结合曾经做过的咨询项目进行科普,比如我曾经做过“第三次工业革命思考与对策”“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咨询报告,作报告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做科普时立论就比较高了。现在大部分的科普,就是给人讲懂,都是单纯讲科学知识,讲这个科学知识有什么用,或者讲科学史,这样便于受众理解。而我考虑得还多一点,所以大概就有了特色吧。

 

记者:您多考虑的是哪些方面?

 

褚君浩:我认为做科普要有多个维度。首先,是要把知识要变成物理图像。说到“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们立马就能想象出这个画面。其实任何复杂的科学知识,都包含着物理图像,离开物理图像,就成了背书。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电池,可光电转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理?“当太阳光打到半导体硅材料里面去……”光这样背是记不住的,今天背得出来,过两天也忘了,但图像是永远留在脑海里的。所以科普的第一个维度是将内容转化为物理图像,深入到听众的脑海里面去。  

 

其次是要介绍,一个科学原理的发现历程,如何进行应用。这就要考虑到它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还要思考推动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最后,还要将科学知识上升到人文层面,考虑其对社会的影响。比如量子科学,现在就涉及到了哲学问题。量子力学的哲学理解是一个很深奥的事情,需要十分谨慎,但介绍一点量子知识就不要紧,比如波和粒子、波粒二象性这些自然界的现象,现在的小朋友们对黑洞、虫洞、时间、霍金这些都很感兴趣。 

 

所以要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科普,对象也可以是不同身份。我既可以对社区居民、小学生科普,也可以对公务员、领导干部科普。现在作报告,听到台下掌声响起,我心里就很开心。

 

(图片来自受访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