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痴迷老房子的“上海人”⑤| 一个外乡人在上海若是仅仅修缮旧居,邬迷不会这么挺她
分享至:
 (3)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17-06-28 07:10
摘要:我不想让他的旧居,在自己手里变成一个商业场所。这是城市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属于每一位市民。

若她仅仅是出资修缮了邬达克旧居,“邬迷”们不会这么挺她。

 

7年前,这位来自湖南的企业家出资修缮了邬达克旧居。按照正常的逻辑,企业来投资修缮文物建筑,应是用于经营。可没想到,她创建了邬达克纪念馆,又以旧居和纪念馆为纽带,融聚了一大批“邬迷”,把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都花在了上海城市建筑遗产的人文发掘与保护宣传上了。

 

说起刘素华,邬迷们纷纷翘起大拇指,“我们要谢谢她,一个外乡人做了我们上海人应该做的事。这也是邬达克建筑的荣耀。”

 

“这可能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对上海来说,邬达克是个外乡人,我也是,邬达克留给上海数量众多、种类广泛的城市建筑遗产。既然与邬达克旧居邂逅,希望这段生命交集以旧居为依托,为老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尽点绵薄之力。”

 

 

刘素华在主持活动。

 

为了修缮邬达克旧居,她寻遍邬达克的足迹

 

邬达克旧居阁楼是刘素华的主场。她常常在这里举办研讨会、分享会和讲座,常常自己策划,自己做主持人……

 

邬达克旧居的每一处角落、每一个细节,她都熟稔在心。“我如履薄冰修缮着旧居,唯恐辜负上海人民对邬达克的热爱。”

 

2008年她来到旧居时,看到的是一幢爬满藤蔓、破旧不堪的三层小楼,落寞的沉寂在番禺路其它建筑的后面。“那时,我不知道邬达克是谁,更不知道他留给上海的建筑之于上海的意义”。

 

为了尽可能恢复旧居原貌,刘素华决定好好研究一下邬达克。

 

自此,她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这份对老房子的情愫也再难以割舍。她先是联系了档案馆、匈牙利、斯洛伐克领事馆,苦啃了一堆文献资料,看专业书、与建筑师聊天还不够,她又参加了上海市文物局组织的学习班。课堂上,听着老师讲解那些老建筑或成功或失败的修缮故事,

 

邬达克旧居。

 

但刘素华觉得还是不够,她决定到邬达克的家乡,去寻访他求学、生活过的地方。

 

“我花了半个月时间追随邬达克的足迹,去他受洗的教堂,到他的墓地,去他住过的房子,拜访他的亲戚,到他读书的学校拜访校长。我就四处搜寻着关于他的生平以及他在上海的建筑往事,甚至从邬达克旧居物化的空间与细节去解读邬达克”。

 

就是这一股子倔强劲儿,主业是服装,学服装设计的刘素华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半个邬达克专家。她心里开始有点谱了。

 

2011年9月20日,邬达克旧居修复工程拿到施工许可证。

 

“在修缮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当年材料和工艺的失传、建筑史料信息不足等困难。”刘素华说:“修缮的师傅在邬达克当年的佣人房区域发现了耐火砖,说明这个位置历史上有个烟囱。”学设计的刘素华被邬达克设计折服,此处的烟囱让旧居北面生动起来,并与主楼烟囱形成呼应。但岁月沧桑,这烟囱什么时间没有了不得而知。因此修缮的图纸上没有这个烟囱。刘素华决定补上这个历史的遗漏,一番周折她找到了邬达克的图纸,也许是建筑设计师自己家的房子,在图纸上的这个位置烟囱只有寥寥几笔,再也找不到其它资料。

 

刘素华决定查参照主楼的样式修复这个烟囱,“可到哪里去找当时的砖,现在的砖是砌不出这个烟囱的。机缘巧合,正好一幢历史建筑拆下来砖,成就了旧居现在北面的烟囱。后来,邬达克现在匈牙利的侄孙女切蒂女士提供的一张历史照片,显示邬达克当年这个烟囱同我们修复的烟囱一模一样”。

旧居的飞鸟设计。

 

修缮过程中,发现旧居西南屋脊上有一个不明的结构,有人提议干脆锯了,刘素华去找资料,从历史老照片和视频资料看到,当年此处有个固态的飞鸟设计。“模糊的影像,无法知晓飞鸟造型用的是什么材料,开始想到铸铁,但日晒雨淋,若铸铁件脱落会打伤屋面且有安全隐患;接着又想到较轻的树脂材料,但树脂不耐日晒,也放弃;现在,大家看到修缮后的飞鸟设计,是到东阳找木雕师傅雕刻的木质飞鸟。”刘素华说,“这个飞鸟设计,在影像资料里与自然飞来的鸟,还有邬达克喂养的鸽子,共同构成的画面,似乎旧居建筑也有了生命。 如果邬达克赋予了旧居建筑的生命,那么我们的修缮,就是再次唤醒了这幢老建筑的生命”。

 

修缮的过程也是对邬达克建筑设计物化的解读过程,太多细节诠释着邬达克的设计理念和特质。天天浸淫其中的解读,让刘素华理解了“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建筑也需要呼吸”。哪怕是楼梯间下一平米的封闭空间,抬高的地坪,邬达克都会做通风设计,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顶,邬达克不是简单装灯,而是安装玻璃砖,即美观又环保。

 

“每幢历史建筑都有气场与气质。留住这些建筑遗产气场、气质,必须对历史空间及用材尊重。” 刘素华说,邬达克旧居修缮时“修旧如旧”的践行原则是,能不替换的尽量保留或局部修复,留下可识别性。老木材、老石材的特有质感都彰显着厚重的历史人文气韵。

 

旧居建造时,瓦片是黏土瓦,可现在已不允许生产黏土瓦,只能用现在的陶土瓦。但陶土瓦密度比黏土瓦高,下雨吸水会让旧居屋架在不同天气不同载荷。为此,她和团队设计保留了瓦片端口与原黏土瓦一样的厚度,其余部分做薄,确保现在的陶土瓦每块重量与历史黏土瓦一致,并根除了屋架承重变化的问题。“我们这般用心,就是想让旧居屋架得到更好的保护屋面,留住岁月的气质风韵。”

 

2013年元月,邬达克纪念馆开幕,邬达克的女儿德威特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她惊讶的发现北面的尖顶下的墙面悬挂的钢结构物件,难掩兴奋:“这是邬达克家族的logo! 从我曾祖父的曾祖父时代就是这样子的”。

 

她的活动从来不缺人气

 

对邬达克的了解越多,她越是惶恐:邬达克这样一个凭借自己努力和才华在乱世中闯荡上海滩的外乡人,有着令今人为之振奋而感动的闪光点。“我不想让他的旧居,在自己手里变成一个商业场所。这是城市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属于每一位市民。”

 

2013年元月8日, 邬达克纪念馆正式开馆,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但刘素华并不满足,2015年开始,她每年12月捣腾“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她自己身兼数职,又做文案又做策划,既负责人员调配还要临时客串主持人,“这样能够实现我的想法。当然,也比较方便省钱。”

 

在她的设想中,邬达克旧居要打造成一个建筑文化遗产推广平台,长年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沙龙和高端音乐会,还利用邬达克及邬达克建筑的广泛影响力优势,每年举办“探索邬达克”的建筑科普系列活动; “邬达克建筑奖”也在筹备中。她希望将这位属于上海的建筑师的文化效应发挥到最大。

 

2015年做第一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的时候,她心里其实没底:会有人来吗?为了招揽人气,她想到了曾红极一时的世博护照,便去刻了三个印章,在不同时段为市民盖章留念。消息一出,人们纷至沓来。“盖章达人”一度排队排到了街边。 首届文化月,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支持印制的邬达克建筑地图一样火爆,“没想到,一万多份地图一放出即被一抢而空,还有市民跑去文庙旧书市场以150元的价格购入收藏”。

 

她所举办的活动也从来不缺人气,不缺听众。第二届文化月三百多个座位的论坛会场,因观众反响强烈,加座加到了五百个。

邬达克文化活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还是那些痴迷老房子的上海市民。”刘素华说,每遇到一位“邬迷”,她就像挖到一份宝藏般感到快乐。她把这些邬迷们聚到一起儿。“他们对老房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那些骨灰级的老克勒甚至用双脚度量了每一个街区,这让我这个外乡人很感动”。

 

2016年12月第二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刘素华投资为沪上的建筑遗产爱好者投拍访谈片,第一次把镜头对准这个城市普普通通的建筑遗产爱好者,让他们在镜头前讲述与上海建筑遗产的故事。“在我眼里,他们是上海城市建筑阅读的引领者。”

 

 “邬达克上海传奇是上海海纳百川城市文化的极好诠释,也是一个极好可以讲给世界听的中国上海故事。”在刘素华说看来,上海城市的魅力在于,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有才华和能力,这个城市就会接纳你,佑护你,成就你,这是邬达克与上海的写照,也是一种不问出处的包容。”

 

而这种包容同样也在接纳她、护佑她、成就她,“我与邬达克旧居有了一段生命交集的日子,也因此有缘为老建筑的保护与文化推广做点事儿”。

 

文内照片由刘素华提供。题图来源:凤凰艺术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