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全民热捧高考状元时,这位“不让别人先知道孩子成绩”的老师在提醒什么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7-06-27 07:48
摘要:孩子们有什么义务去满足社会公众的猎奇心理,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隐私和清静为代价?

每到高考的出分季,高考状元总被社会热切追捧。尽管有关方面曾反复强调不应炒作高考状元,但媒体和舆论似乎并不以为然——除了某年大批记者用“高分考生”一词代替了“状元”两个字,其他时候,舆论似乎总是我行我素。

 

这几天,网络上也被各地“状元”的消息频频刷屏。这个一年一度的喧嚣现象,必定事出有因:一是社会还是高度关注那些高分考生的教育背景、学习经验的,哪怕媒体不报道,也挡不住人们在圈群里“包打听”,只是后者信息芜杂、真假难辨,有时更容易混淆视听。二是媒体也有难处,高考时节,总得挖空心思找新鲜的、特别的话题来吸引受众吧?三是,出了“状元”的学校更不会放弃一年一度免费品牌推广的机会,完全乐意搭车宣传——当然,也只是那些个别名校,有机会获此殊荣。

 

但冷静下来,一味热捧“状元”的社会舆论,无论如何是不够健康的舆论。且不论“状元”落在谁头上,本身就具有偶然性;一个“状元”的学习经验和个人经历,也未必值得大多数人复制——事实上,许多人的经验根本无法复制,舆论美其名曰“向状元学习”,其实不过是满足了大众对“状元”的好奇。

 

然而,“状元”本身又有什么义务去满足这种猎奇心理,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隐私和清静为代价呢?

 

就在热捧“状元”同时,还有一条与“发榜”有关的新闻,似乎没有得到太多关注。上个周末,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宣布,今年高考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不再向考生所在学校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可到省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成绩单。

 

以往都在学校打印、领取成绩单,今年作出“自行打印”的微调,用意之一,就在于避免高分考生和家长在出分之后受到一窝蜂的问询、采访。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多学校还是提前以“以便汇总”的名义分别要求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将考分反馈给班主任。考生和家长胆敢怠慢吗?结果,各地、各路媒体、新媒体还是将文理状元一一“挖”出来示众,并在手机上刷屏推送;有关学校更是连夜喜报频传:高分数段多少人,本一达线率多少,本二达线率多少……

 

可以预见,在教育评价真正回归理性,全民也不再因为一两次分数而纠结焦虑之前,对状元的炒作还会继续。当受众的兴趣冷落,舆论才会渐渐冷却——而在一个熟人社会,只要受众有需求,媒体人总会找到门路,打通直至打动“高分考生”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对这类怪象,并不是没有反抗者。

 

在这里,我要点赞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柳咏梅。在最近的一档电视节目里,她特别提及一个细节:从教20多年,班上孩子的分数,她从来没有一次是通过别人让孩子知道的。改完试卷以后要登分、核分,琐碎麻烦,好多老师会找课代表帮忙,而柳老师再忙,都亲自登分。发试卷时,她都把试卷一折,任何一位同学不会提前从她这里知道别人的分数。有时家长发短信来催问成绩,柳老师的回复是,今天发卷子,晚上你就会知道的。

 

知不知道自己或别人的分数,在我们过去的概念里,一直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是老师(家长)说了算,学生无权选择,不敢评论。如果考了差分、低分,承受同学的嘲笑、家长的拳脚,似乎也是寻常之事。但有心的老师,总是注意在每时每刻呵护孩子、尊重孩子,保护面广量大的中分、低分人群,孩子的分数绝不通过别人让孩子知道。

 

相比他们,作为家长的我,有些自惭,是不是太功利了?作为媒体人的我,有些汗颜,我们有时是不是也太急功近利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