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小戚谈天|潮湿闷热!本周降水大杂烩,阵雨、雷雨、分散性阵雨齐上阵,气温回“3”档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2017-06-26 06:00
摘要:平时淅淅沥沥飘点雨,偶尔猝不及防猛下一阵,又热又潮……不得不说,申城的梅雨季,你这角色演得到位!

你的周末“泡汤”了吗?难得休息两天,看窗外雨水下得一路嗨,心情是复杂的……提前预告下,本周周末不会那样 “飙”雨了,申城以阵雨天气为主,不过,气温又要升升升,最高气温为30至31℃。又潮又热,体感并不舒适(心情更复杂了)。

 

 


本周以阵雨天气为主


 

这些日子,南方地区基本都“泡”在水里,一条暴雨带稳稳地“勒住”了中国南部。上周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截至周一20时,湖南、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江西局部地区将有大到暴雨。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相比之下,上海的降水温柔多了。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首席服务官张瑞怡指出,受到低涡影响,本周初仍有少量降水,主要在午后,以阴天或者多云天气为主。周三开始,雨带北抬,申城可能将迎来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到了周末,雨带北抬到江淮流域,午后分散性阵雨比较多。气温从周五开始,就要回归“3”档了,好好珍惜现在的清凉吧!

 

 

平时淅淅沥沥飘点雨,偶尔猝不及防猛下一阵,又热又潮……不得不说,申城的梅雨季,你这角色演得到位!

 

但和去年梅雨季前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据上海气象局数据显示,去年入梅的一周内,全市各区的累积雨量几乎均超过50毫米,刚入梅便是34℃的高温轰炸。今年同期,超过50毫米的地区只有一半,气温更是没上“3”档。

 

 


夸大其词的预报请冷静对待


 

每到夏季,全国进入多雨期,对日常出行有较大影响的暴雨、冰雹、雷电等天气关键词备受人们关注。一些过分夸大天气预报极端性的消息往往得到了很高的转发量。比如,前段时间“30天全雨”的“预报”就在上海、厦门、深圳、泉州多地广为流传。上周,华北“六年最大冷涡暴雨”“暴雨之下如何保命?”消息被大量转载。

 

 

朋友群流传甚广的特大暴雨预报,中央气象台对此进行了辟谣   来源:中央气象台

 

提醒一下,这些信息需要冷静对待。一是,过早的天气预报未必精确,再者,夸大其词容易造成恐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上周和今年4月,就分别对“申城30天全雨”“未来一个月看海”等消息进行了辟谣。其实,官方预报是不会出现类似“厉害得不得了的暴雨”“百年一遇”“特大警报”等字眼的。

 


没有空调的古人怎么避暑?


 

这周天热了,那就上空调!现代人避暑的方式可以如此简单、直接、有效。没有空调的老祖宗是如何解热的呢?

 

他们的方式,五花八门。皇家避暑可谓奢靡,动不动就大兴土木。比如,汉代以石为床的清凉殿,唐代有傍水而建的“含凉殿”。承德避暑山庄,气候凉爽,是清帝避暑处。不少皇亲国戚还专门辟出冰窖储藏冰块,夏季可以喝上冰镇“饮料”和甜品。唐代的贵族还能用上一种叫风扇车的设备,最早是军事用途的人力驱动鼓风器械,后来逐渐民用化。

 

对于普通人,避暑神器就是这三样:扇子(古称“摇风”)、竹席和竹枕(或瓷枕)。明清时,还有一种避暑神器“空调井”,就是在屋子里面挖个深井,储藏冷气,上面盖上凿孔的盖子,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

 

瓷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空调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有不少也采用了避暑理念。比如冷巷,通道狭窄、墙面较高,既减少阳光直射,又能让风在这里会加速,达到降温效果……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南方冷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后,让我们感谢一下威利斯·开利,是他发明了空调。

 

(栏目主编:张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徐佳敏,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