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草书展上千人一面男女不辨长幼不分,什么病?
分享至:
 (3)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丹 2017-06-26 07:52
摘要:许多叫得响的所谓名家,在他和他的团队展开的宣传中,字里行间已经泄露了他个人在丰饶学养和人格修养方面无法弥补的缺失,一股粗劣之气扑面而来。需要补的是学养,欠缺的往往是修养。

   针对第四届草书展上千人一面、长幼难分、男女不辨的趋同书体,有评论说:如果脱离了文化,告别了文化,没有了文化,书法家便会成为一个毫无想法的空壳。


  是的,没有想法便难有个性,没有个性何谈艺术?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趋同的情况?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追逐热门帖、热门书法家,没有继承传统基础上的突破,没有创新和变通,看起来热闹非凡,事实上就是个学习书写的机器而已。


  就继承传统和勇于创新的关系,南朝虞龢在《论书表》中对钟繇和王羲之的书写,提出了“古质而今妍”的美学命题。历代书家都看重“质”,以上追秦汉为能,以把字写得有“古”意为美。但是,这不影响把书法写得美到几难超越、得“今妍”之评的王羲之成为书圣。王氏的书法地位是得到历代公认的,其妍美的风格,是建立在对质的继承之上,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创新。


  “质”是一个高度,“妍”是建立在继承“质”之上的又一高度。

 

 

  再看当代的书写,还有传统绘画,却恰恰搁浅在了传统的缺失上。许多叫得响的所谓名家,在他和他的团队展开的宣传中,字里行间已经泄露了他个人在丰饶学养和人格修养方面无法弥补的缺失,一股粗劣之气扑面而来。需要补的是学养,欠缺的往往是修养。


  当下有些书家画家,没有书法史、书画史的概念,什么牛都敢吹;没有考镜源流的想法,就成了井底之蛙,以为临一帖就是书家,习一画就是画家。笔性差到同行看不下去,还要说自己专门这样画、这样写;把书法写成丑书也就罢了,丑的还敢看,最怕丑女又媚人。


  没有传统的修养和功底,是会出丑,一味地创新,那丑还要出得大些。国画和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建立在中国古人对线条和色彩的敬畏之上。以西方人的一套哲学思想,怎么可能有中国化的艺术创新?

 

草书展现场  图片来源:搜狐·中原书法报


  前不久出访以色列,看到今人读那些圣经版本,还要找回希伯来文的翻译,我就开始庆幸——幸亏百年前我们没有把中国汉文字改成阿拉伯字母的文字,才让我们能这般诗意地读《诗经》《楚辞》,读诸子百家和六朝乐府诗,要知道,当年美国一位学者曾骂中国人是倔强的骡子,死死咬着过时的文字不放。


  守住文化的根,不怕没有书家、没有画家。因为,文化,就在那些寻根的书画家脑袋里。不止书画,任何一种中国文化的样式,都会面对质妍之辨的问题,事实上就是继承与进一步创新的问题,也在极力地与没有传统底蕴的创新相抵抗。今天,我们倡导尊重传统、学习传统,由此,中国文化在传承意义上的创新才有可能。中国人的脑袋,或许像汉字一样,里面优秀的曲曲绕绕多着呢!


本栏目主编:伍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武林网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