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治 > 说法 > 文章详情
近五年命案必破,重大案件不过夜——上海浦东公安“重案队”:字典里没有“逍遥法外”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2017-06-26 06:15
摘要: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经验如何累积,重案队围绕“人”这个核心破案的思路始终没变:“凶手是人,被害人是人。而破案的,也是人。”

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首席记者 简工博

 

杂乱的出租屋内,一名女性被勒致死,被发现时距事发已有一段时间。现场线索有待进一步清理,被害人社会关系十分复杂——这样一起线索寥寥又纷繁庞杂的案件,破案需要多长时间?

 

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一队在案发当晚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随即赶赴外地将其抓获归案——“重大案件不过夜”,是一队民警给自己提出的目标。

 

一队还有个更通俗的名称——重案队——足见他们的分量。这一支只有24人、平均年龄才31岁的重案队,在过去近五年时间里保持着“重案必破”的记录,且此类案件已呈明显下降趋势。

 

如果把公安比作一柄利剑,那么负责侦破重大案件的重案民警一定是其中的“剑锋”。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科技战”“信息战”“生物证据战”……侦查破案模式质的飞跃之外,这份成绩同样来自重案队民警的坚守。

 

他们在坚守什么?

 

正义——这是一名刑警的本色。

 

重案队的民警说:“我们的字典里容不下‘逍遥法外’这样的词。”

 

重案“不过夜”:“我们是最‘不专业’的队伍”

 

去年9月,暑热未消。

 

浦东新区惠南镇拱海路上一小区出租房内惊现一具女尸。报案人支吾以对:“我们是她朋友的朋友,好几天联系不上,才找人撬门,发现出了事。”

 

与过去破案时警力全部扑往现场不同,重案队的民警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案发现场,一路留守电脑桌前,前后随时联动。

 

到达现场的民警展开了前期调查:徐某与一名广西籍无业男子张某交往,甚至一度前往广西见过张某父母,然而此后徐某回了一次老家,便与张某分手了。

 

谁是凶手?皆有可能。死亡时间?无法精确定论。这样的案件,放在过去往往有海量信息需要调查核实。

 

现场民警采集到的人员信息和社会关系,第一时间便传回正在电脑前查询信息的另一路侦查员手中,每一个可疑人员案发前后的行踪都被逐步还原。

 

一个小时之内,一条“异常”信息在众多信息中“跳”了出来:案发前不久,张某忽然返回广西。“就像一群鱼都是水流而下,唯独一条逆流而上,这样反常的情况必须重点调查。”

 

消息再次反馈给前方侦查员,他们迅速找到小区周边监控,重点调阅张某回广西前一段时间的视频,果然发现张某独自匆匆离开的画面。而现场采集到的信息,也和张某相吻合——当天晚上,重案队即确定张某的作案嫌疑,赶赴广西抓人。

 

到案后,张某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我家里连婚房都布置好了,她跟我说要分手,嫌我没有稳定工作。我太生气了,跟她起了争执,失手就把她掐死了。”

 

过去,重案队面对这样的案件,破案时间短则3天,长则7天——放眼全国已算高速。如今重案队把目标调整至“重大案件不过夜”——自信来源于实力。

 

“破案的关键是找准案发的时空坐标,与此坐标直接关联的人,就有重大作案嫌疑。”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一队副队长武增长说,侦查员的职责就是把时空坐标无限接近于第一案发现场,技术的飞跃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撑:“过去调查走访好几天的线索,如今可能敲敲键盘就出来了。”

 

“但技术归根到底还是为破案服务的。”武增长说,比如这起案件中,在难以确定案发时间时直接调阅小区视频,很可能事倍功半。围绕张某离沪这个异常点再来寻找证据,更加“有的放矢”。“我们常说重案队其实是‘最不专业’的队伍,因为各方面知识都要懂一些,才能在破案时能不断寻找到突破口。”

 

重案破获的过程,往往有着各种变数。

 

找出“关键细节”:越是重大案件,越要心细如发

 

重案队刑警该有怎样的风格?多数人想了想,答案都是“胆大心细”。

 

一起恶性的强奸杀人案中,遇害的年轻女工清晨离家上班后失踪,第二天才被环卫工人发现在高架桥引桥内侧的绿化带里——这里距她家只有一公里,却是上班相反的方向。

 

光天化日之下作案,周边居民谈之色变。而令重案队震惊的是,现场遗留信息比对显示,作案人与江苏两起手法类似的案件应为同一人!

 

经过几天几夜的走访排摸,重案队排除了案发地周边人作案的嫌疑。这并没有让他们感到沮丧:“每做一次无用功,都是向事实真相逼近了一步。”

 

第三天凌晨,侦查员瞪着布满血丝的双眼在电脑前筛查被害人上班路途中每一辆车时,忽然激动地大喊了一声。大家迅速围拢,画面中一名男子歪嘴叼着一根香烟,大巴车前挡风玻璃上赫然摆着“无锡”的牌子——而无锡,恰恰是此前的案发地之一。

 

引起侦查员注意的,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细节”:这辆可疑大巴事发时行驶轨迹与被害人上班路线吻合,但开回附近停车场却比同行的车辆晚了两分钟。

 

正是通过追踪这两分钟的时间差,侦查员发现:这辆大巴车在原先行驶的路线上开了十几分钟后,竟调头开到高架桥附近,再调头回到停车场。而出现在抛尸地点南侧路口时,已经比通行车辆晚了这关键的两分钟!追捕小组披星戴月赶往无锡,将从事江苏到浦东机场客运的大巴车司机抓捕归案。

 

细节里藏着魔鬼。武增长记得自己初出茅庐时参与侦办的第一起案件,横沔镇一处树林里插着烧了一半的香灰,扒拉开竟露出一具少女的遗骸。遗骸的脚上穿着一双补过的凉鞋,他和侦查员找到镇上唯一的补鞋摊老人询问。对方面露不屑:“这手艺太差了,针脚这么粗!”

 

转了一圈,武增长发现刚才还在摆摊的老人已不知去向。几天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侦查员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正是这名修鞋老人——被害人原本是其收养的孩子。

 

“当时还是心浮了一点。”事后回忆当时的情景,武增长发现老人在细节上已经暴露了:“为什么警察询问之后,他连生意都不做了?”

 

武增长一直记得这个案子,时刻提醒自己“越是重大的案件,越要心细如发”。

 

重案队带犯罪嫌疑人指认现场。

 

“人”是核心:还事实真相,是刑警的责任

 

一边是刚刚开盘的新式小区,一边是低价出租的农村旧宅——浦东新区辖区面积大,区域间差别也大。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区域,人流复杂,是近年来重大案件较为集中的区域。要在这样繁杂的地区寻找细节,谈何容易。

 

去年夏天,周东地区一名年轻女白领下班后迟迟未回家。这名刚毕业不久的女孩社会关系简单,上班回家两点一线,雷打不动。还没来得及获得进一步信息,噩耗就已传来:女孩被发现倒在地铁站与家之间的一处乡间小道旁,已重度昏迷。

 

调查显示,晚上20时许,背着双肩包、戴着耳机的女孩从地铁站出来,走在人群的最后。为抄近道,她拐进旁边那条黑暗的乡间小路——和她平常的路径完全一样。

 

“还事实以真相,是刑警的责任。”重案队的侦查员“憋了一口气”: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骄傲和希望,她的人生还没来得及绽放,是谁竟下此毒手?

 

“现场的情况太‘正常’了,正常到我们都觉得反常。”重案队几乎排查了曾出现的每一个人,然而没有结果。

 

侦查员的现场走访,一天去了三次,连地铁站门口的黑摩的司机也说“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不对劲的人和事了。”

 

临走之前,侦查员请这名天天守在地铁出入口的司机“再想想”,司机近乎喃喃自语:“以前有个傻大个经常在这桥上吓人,有一次我被他一吓差点开到河里。但是最近没怎么看到他,也不知道他叫什么,住哪里。这个算有用吗?”

 

“傻大个”徐某很快被侦查员找到。他出乎意料地配合,称自己过去曾在附近租大棚种植蔬菜,但早已退租到其他地方营生,案发期间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当地。

 

大部分情况与侦查员调查相符,但徐某在细节上说了谎:案发前一天,曾有人看到他在附近出没。

 

190公分的身高,身体却极瘦,一双“绿豆小眼”四处扫射——徐某莫名让武增长感到“不舒服”:“我们当然不会算命看相,但办案这么多年,我相信相由心生。”

 

当天晚上,武增长鸣着警笛一路将徐某送回了家:“既然打草惊蛇,那‘蛇’后续必然有所动作。”

 

第二天深夜,武增长带着同事刚破完一起案件回到办公室,电话就来了:徐某竟然服毒自杀未遂!

 

奔往医院的途中,武增长接到信息,现场留下的信息与徐某符合——这让他对此前的调查和推断更有把握。一进医院,医生告诉他,徐某服用的这种农药含毒量不高,服用量也不大:“完全没有生命危险,一般来说早该醒了。”

 

“徐某从事农业种植,家里有各种农药。这样做不是欲盖弥彰吗?”武增长走到“昏迷”的徐某面前,俯下身子轻轻地说:“小孩子把戏好收场了。丧尽天良的事做了,要遭报应的。”

 

“昏迷”地徐某猛地一抖。随即他缓缓睁开了眼睛,又猛地闭上:“我没想过要弄死她的!”

 

案发48小时,案件告破。消息传开,附近居民不再人心惶惶。然而就在破案第二天,昏迷不醒的女孩还是走了,家属捐献了她的遗体。

 

武增长并不迷信经验和技术,但他相信人性。重案队的15年刑警生涯,他看过人性之恶,也看到人性之美。所以,无论技术如何进步,经验如何累积,重案队围绕“人”这个核心破案的思路始终没变:“凶手是人,被害人是人。而破案的,也是人。”

 

刑警本色:守住心中的正义

 

入行之初,重案队新人朱亭曾被老师傅告诫:“当刑警可能会破很多精彩的案子,但你记得住的,永远是没破那一个。”

 

2015年12月31日,新年前夜,朱亭跟师傅一起出现场:康桥地区一别墅业主清理绿化带,找到一个大包裹。刚一拎起,赫然滚出一个骷髅头。

 

师傅一到现场,扫了一眼包裹里已经半朽的杂物,立即联系队部:“2012年7月那个麻花张的案子,被害人遗骸找到了。”

 

当时派出所曾接报,一名在当地做麻花营生的福建籍男子张某失踪。此后警方多番寻找,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转折出现在两个月后——江西籍青年男子刘某在二手市场里卖了一部手机,正是张某所有。

 

刘某坚称手机是“捡来的”,他甚至在销售手机时登记了身份证,外围调查也显示两人几乎全无交集。

 

几年来案件的证据和线索不断被梳理,几乎排除了所有可能,却迟迟没有进展。此番张某遗骸再现,重案队再次将目光聚焦到刘某身上,他是几年来重案队反复梳理案情中唯一的“插曲”。一个极不起眼的巧合被发现了:张某曾经多次前往一家网吧,而刘某也曾去过。

 

刘某终于交代两人偶然发生矛盾后实施犯罪,他供述的作案经过与包裹内发现的证物一一对应。

 

“破案那天,我看到师傅绷着的脸骤然放松了。”朱亭渐渐体会到师傅的话——他甚至在梦中重现过未破的案件场景:“人们说正义从不缺席,但正义哪会自动彰显?这都是刑警的坚持。”

 

双肩包,体恤衫,牛仔裤——如今的朱亭跟大多数同事一样,上班路上像极了一个“IT男”,哪有半分人们想象中直面穷凶极恶歹徒的“英雄”模样。

 

打开双肩包,里面装的是伸缩警棍、手电筒、手铐、充电宝和几件换洗衣服——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刻“战场”在哪儿。重案队很多刑警甚至主动放弃了休假:“我们休假时间是没办法预先确定的。案子一来,就要负责到底,这样‘随机’的时间模式家人孩子很难配合。等案子办好可以休假了,妻子上班孩子上学,在家里睡几天懒觉,还不如到队里跟兄弟们一起破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就是这一群“丢人堆里就找不着”的人,关键时刻却直面最危险的处境。在一起绑架案中,破门片刻,时任重案队队长杜月明一个箭步扑向人质,死死地用身体护住——这是攻门之前大家就商量好的策略:一人负责人质安全,其他人控制绑匪。最危险的正是保护人质的角色——面对犯罪嫌疑人穷凶极恶的攻击,他完全暴露,无暇自保。

 

这样的勇敢,成了重案队代代流传的品质:“勇敢来自内心的正义,而正义就该是刑警的本色。”

 

抓捕重案犯罪嫌疑人的过程,往往伴随危险。

 

题图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安分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