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财经时评 | 共享单车出海,更像是舌头上的出海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17-06-23 06:01
摘要:要鼓励新兴业态,但不能被新兴业态的自我包装所迷惑。

最近,有关共享单车出海的消息多了起来:在小黄车ofo宣称进入新加坡、美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的同时,摩拜单车也进入了新加坡、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有的企业还给出了当地居民使用共享单车的照片。


照理说,这是要拍手叫好的事情。共享单车代表了“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能够走出中国、走向海外,值得骄傲。不过,笔者发现,相关共享单车虽然出海了,但出海的成绩究竟如何还是未知数,有些出海的实际情况与部分媒体报道有很大的差距。


比如,有媒体报道称“ofo小黄车逐渐在北美和欧洲等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且对短距离出行有强烈需求的市场站稳了脚跟,成为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新加坡等地区出行的常见交通工具”。可笔者在当地的一些朋友表示,并没有见到国内的“小黄车”,绝对谈不上“常见”。还有一名在哈佛大学交流的学生说,网络上学生骑ofo的照片有问题,因为照片背景是学校禁止骑车的区域。


摩拜方面也坦承,出海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可能在海外城市投放太多的车辆,而是要试探市场反映,再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车辆。


由此可见,共享单车是出海了,但出海的实际情况与一些媒体的报道有差距。这既反映出一些新兴业态的营销方式值得推敲,也暴露出部分媒体正成为那些浮夸乃至虚假宣传者的帮手。


从企业的角度看,往自己脸上贴金不算意外。但“贴金”也有个限度。就像做广告,适度美化可以接受,但虚假宣传就要依法惩处。


然而,在一些新兴行业,虚假宣传的现象不少,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样。比如,有些倒闭或跑路的P2P公司被发现,他们明明是庞氏骗局的操纵者,却在高档地段的高档写字楼里办公,营造出资本雄厚的企业形象。还有些新兴企业借助参加展会、研讨会等“物色”知名人物,再通过合影来营造“受到知名人士认可”的公众形象。更有甚者,企业通过冠以各种“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乃至“国际组织”相关参与方乃至负责人的旗号,完成“高大上”的形象包装。


从根本上看,这些做法与街头小饭店难得碰上个名人、合影、把照片张贴在墙上揽客,没什么区别。但问题在于,这些做法的主体不是街头小饭店,而是新兴产业的代表。在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中,这些企业本来就自带光环,使用过度包装乃至虚假宣传的伎俩后,对公众的迷惑性更强,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也更严重。


问题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中,本身就有好大喜功的氛围。这是因为在相关领域,作为推手的各路资本非常喜欢“占有率”“渗透度”“用户数”等体现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的名词和描绘。一些企业为了迎合资本,或主动或被动地炮制出各种看似漂亮的发展业绩和企业形象。


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包装确实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甚至很长时间才会被识破。可是,没有一个是不被识破的。即便企业地处高档写字楼、拥有光鲜头衔以及势头强劲的海外发展规划,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本身存在问题,那些“华美的皮囊”终究会破败,露出内部的腐朽。此时,受到损害的不仅是选择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更是整个社会对新业态的信赖,还会影响那些脚踏实地创新创业的团队的未来。


所以,在鼓励新兴业态发展时,不能被新兴业态的自我包装所迷惑或盲目跟风。对于媒体来说,更要用多问几个“真的吗”来探究真相,而不是一味跟着企业的节奏宣传所谓的成绩。其实,质疑不仅不会损害企业,反而是对企业的督促。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经得起千锤百炼的企业,更能显示出自身价值。


栏目主编:任翀  题图来源:新华社 题图说明:2017年6月11日在新加坡街头拍摄的oBike、摩拜、ofo三家无桩共享单车(从左到右)。  题图编辑:曹立媛

栏目邮箱:sh_chuangke@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