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2014年诺奖热门人选、上科大物质学院院长杨培东:做科研要有辨识度,不能脸谱化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7-06-22 20:46
摘要:要让别人在15秒钟想起他做了什么工作,否则大家都是一张脸谱。

光合作用无处不在,而要实现人工光合作用却是科学上一大难题。“我们在实验室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8-10%的转化效率,已超过了植物的转化率。最近加入了美国宇航局的火星计划,火星上95%是二氧化碳,希望未来能把人工光合作用搬到火星上。”国际知名化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及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创始院长杨培东在今天举行的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前沿论坛间隙,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透露了他工作的最新进展。

 

要在15秒钟让人想起他做了什么

 

做科研要有辨识度,这是杨培东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术业有专攻,每个科研人员都要让自己有辨识度,要让别人在15秒钟想起他做了什么工作,否则大家都是一张脸谱。”

 

杨培东就是这么一位有辨识度的科学家。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研究碳纳米管,他不愿意随大流,选择了半导体纳米导线这个方向,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纳米导线激光器。之后他在这个领域创下的不俗成就,也使得他成为了2014年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

 

他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做下去。一次,他和一位生物学家聊天,对方说到自然界除了酶催化,还有细菌催化,比如酿造啤酒就是一个细菌催化的过程。犹如醍醐灌顶,他突然想到,能否把细菌用来做催化剂和纳米导线相结合。这一“异想天开”的想法,不被任何人所理解,在申请美国科研基金时也被拒绝。他没有轻言放弃,“二氧化碳+水”这个化学方程式在他看来,是一个可以创造奇迹的过程,只要有合适的催化剂,不仅可以变成氧气,还可以变成燃料和化学品。他确实创造了奇迹,他的团队在实验室复制了植物光合作用,实现了人工光合作用0.38%的转化效率,当时这一数字已经与植物的转化率相当,前两年达到了0.5%,最新的数据是8-10%。

 

“做科研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跟进式的二次创新,其实,这不应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而更适合在企业做,往技术方面发展;第二层是在一些冷僻领域里做原创,当然也有可能是错的,这需要时间去考证;第三层是在现有的成熟领域,有很多从0到1的原创性工作可以做,这样的工作就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杨培东说,如果习惯了去做跟进的事情,就不会去啃“硬骨头”,人也就有了惰性。如果想让自己的科研工作有辨识度,首先要有原创的态度。

 

创造推崇原创的科研文化

 

在杨培东看来,不仅做科研要有辨识度,开门办学也要有辨识度。

 

不看论文数量,也不看是否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只重科研工作品质。作为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特聘的首任院长,杨培东亲自面试每一位课题组长,而且要求很不寻常——在独立科研工作中是否有原创见地。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他还请来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一起来做伯乐。事实证明,这样的用人眼光是独到的,是否入选国家人才计划在这里不是一票否决,但这些课题组长被聘用后,都表现出了独当一面的原创能力。

 

“上海科技大学虽然还很年轻,但我们要创造推崇原创的科研文化,把大学的辨识度做出来。”杨培东说,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最有创造力,上海科技大学并不会用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进行考核,而是鼓励做出有辨识度的工作,让别人来认识他们。对此,杨培东有切身体会。整个博士期间,他就发表了一篇重量级论文,后来却得到近10所顶尖大学的工作邀请。

 

由杨培东牵头组织的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前沿论坛,英文缩写正好是star(星星)。“希望这个国际交流学术论坛像星星一样,有光亮,也有可见度。”此次论坛邀请的演讲者,既有染料敏化电池的发明人,还有锂电池的发明人等,都是能源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论坛还安排了上海科技大学年轻教授的演讲环节,让他们与专家面对面地进行对话。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前沿论坛现场

 

谈及国内的材料和化学科学,他认为发展势头很好,但原创还不够,可圈可点的还不多,如果在原创上多一些积累,再过10年应该可以和美国持平。

 

无时无刻不对所在领域保持敬畏感

 

2015年9月,杨培东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这位被同事开玩笑是“拿了证的天才”,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天才,他更相信“天道酬勤”。

 

杨培东做出过冲击诺奖的科研工作,今后如何继续保持这种“辨识度”呢?面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提问,他诚恳地说,“无时无刻不对所在领域保持敬畏感,无时无刻不寻求关键问题和难点。”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告诉记者,“工作时间对我来说己不是一个定量的问题。”即使已经有了世界闻名的辨识度,他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都是最努力的。在美国的大学,从助理教授升到终身教授,一般要花10年左右时间,而杨培东只用了6年时间。记者在一些论坛里看到,他曾经的同事评价说,这辈子没见过像他那么努力的,就算凌晨两三点才离开实验室,最晚中午前肯定就又回去了。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时,离学校不远处就有一片海滩,但他在头两个月忙于实验竟然一次也没有去过。

  


图片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