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高考2011,我很轻松,但妈妈头发白了很多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萑苇 2017-06-08 14:20
摘要:那时也没有微信,自然也没有形形色色的考生家长群不分昼夜地分享信息,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大多会与同事交流。我记得高考后父母宴请亲戚朋友吃饭,与我妈妈同一办公室的阿姨说,“你等自主招生结果的那段时间,从来都没见过你妈妈那么焦虑,白头发一下多了好多。”至于我自己的紧张,现在是没印象了。对我来说,那一年更像是青春岁月中普通的一年,因为我始终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浓墨。

每当别人在一旁热烈地谈论高考时,说实话,我是插不上话的。因为对于那场“定终生”的考试,我并未留存下什么深刻的记忆。

 

生于1992年的我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他人口中“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场考试”,我基本都避过了。从中考开始,我走的就是自主招生预录取这条路,即在“关键”的6月之前的好几个月,就给自己定下了未来数年的“归宿”。也许正因为中考这样过来了,高考也想“如法炮制。”从高一开始,我和父母就达成了一致:必须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心仪的高校!

 

在父母眼里,自主招生意味着“板上钉钉”(考生只需要考到当年的一本线即可被签约的学校录取),提前“解放”,再好不过。而我自己的考虑,有两层意味。

 

首先是轻松。到了我们这个年代,高考不再是那么沉重的话题,可普通人依旧视其为最靠谱的上升通道、“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说不怕“高考”,那是假话。但既然高考“可怕”,何不让我“横竖横”,提前解决问题?

 

其次是虚荣。到了高三开始研究各个学校的招生情况才后知后觉,原来即使作为已经“占了便宜”的上海人,要靠高考进入复旦交大是很难的,大部分上海生源都是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的。所以我读书的时候,沪上各大高中比拼的不只是一本率,很关键的一项是每年复旦交大的自招人数。当时,学校会把名单以喜报的形式在校门口的大屏幕上滚动播出。看到自己的名字在大屏幕出现,我还真有一丝虚荣。

 

所以,我的高考其实在2011年春节后就提前到来了。春寒料峭,大批考生们裹着厚厚的冬衣、红着脸,连续几天“赶场子”(因为大家不约而同都报了好几所学校的自招考试)。考前,大家都一脸兴奋,和相识的同学叽叽喳喳聊天。虽没有像正式高考那样严肃的气氛,但大家心中还是隐隐觉得,说不定这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考后,空气中就沉默得多,几个小时紧张的答题让大家的语言功能恢复起来有些滞缓,铃声一响,大家便四散开来,向着各自家长殷切的眼神走去。有欢笑,更多的是愁容。

 

等待结果的日子,父母明显比我们更紧张。鉴于我平日住宿,与父母的交流也就是通过不定期的电话和周末一同吃饭的那段时间,说来说去也总是那么些个话题,基调不变,最终指向不变,难免觉得烦燥。那时也没有微信,自然也没有形形色色的考生家长群不分昼夜地分享信息,父母的担心和焦虑大多会与同事交流。我记得高考后父母宴请亲戚朋友吃饭,与我妈妈同一办公室的阿姨说,“你等自主招生结果的那段时间,从来都没见过你妈妈那么焦虑,白头发一下多了好多。”

 

至于我自己的紧张,现在是没印象了。但回想起高三时,自己短暂做出的一个决定,难免觉得有些“作”。当时,我突然告知父母,我要和同学一样,退宿走读,然后给出了一堆诸如宿舍里熄灯太早、人太多、影响复习云云的理由。父母大概也是秉持着“特事特办”的想法,同意了我的请求。

 

就这样,一个已经住宿了7年的我,每天回家了。这一变,衣食住行都跟着变。首先,因为我回家住了,我妈每天要更早起床,为全家准备好营养有保证的早餐,晚上爸爸则要烧几个我爱吃的菜迎接我,他俩每日工作量陡增。其次,爸妈找人帮忙联系了一辆出租车,每天早上载上我和几个附近的同学一起去学校,免去早高峰挤车之苦。还有就是我自己的生活习惯都被打乱了,预想中每晚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反而让我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

 

于是,仅仅两个月之后,我又乖乖搬回了宿舍。事实证明,这项决定“劳命伤财”,即使高三是个特殊时期,但有时候太特殊对待,反而适得其反。

 

一晃,我的高考岁月已经过去了6年。对父母来说,那一年,他们应该是过得非常疲惫而痛苦的。但对我来说,那一年更像是青春岁月中普通的一年,因为我始终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浓墨。


本文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