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美丽上海追梦人④|这位上海航天人埋头工作16载,只为实现中国航天“太空万里穿针”
分享至:
 (4)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闲乐 2017-04-29 05:58
摘要:“说实话,做了几年之后,我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成功。”王曙群说,让他坚持下去的,除了载人航天事业的使命感,还有对这份工作的好奇心。“我就像个孩子一样,一心想知道对接机构做出来到底是啥样的。”

随着长征7号遥2火箭发出的巨大轰鸣,4月20日19时41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得知发射成功的消息之后,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航天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却很平静。

 

按照计划,天舟一号发射2天后,将与天宫二号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而它们使用的对接设备,正是王曙群团队的手笔。王曙群清楚地记得,2011年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是他亲手装调的对接装置首次实战。从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起,他就再没睡过一个好觉,满脑子都是对接时的场景和数据。“这次好多了,有了几次成功的经验,心里更有底。”

 

4月22日,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顺利对接,王曙群舒了一口气,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了。

 

 

对对接装置充满好奇

 

将时间拨回到1995年。这是王曙群从技校毕业的第6个年头。没有高学历,从事的工装模具装配、维修工作也很平淡,但王曙群踏踏实实地拧好每一个螺丝钉,装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装产品。这帮助他在晋升中级工考评中获得了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

 

也是在这一年,为了打破技术上的封锁,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开始尝试研究航天对接技术。在当时,只有俄罗斯研究出了对接机构装调技术,就连公认的航天强国美国,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时使用的也是俄罗斯的技术。对接机构对设计、工艺和生产都有极高的要求,作为优秀的一线工人,王曙群也参与其中。

 

对接技术有多困难?神舟八号发射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两个以7800米/秒速度飞行的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准确会合,精度要控制在十几厘米之内,这就如同‘太空万里穿针’,比我们常说的‘百步穿杨’难多了。”

 

在当时的王曙群看来,对接机构再难,五六年时间应该可以完成,再不济七八年总够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一研究就是16年。

 

“两颗高速飞行的子弹在空中相遇,不能是硬性的碰撞,得柔性接触。”王曙群说,他曾一度被对接机构使用的材料所困扰。按照要求必须使用柔性材料,可是柔性材料在精确度上难以保证。仅这一个难题就让他花费了数年时间。

 

随着研究的深入,问题一个接一个浮现。对接机构的12把“锁”如何做到严丝合缝?脱离时怎么确保同步?天宫一号在轨数年后,对接装置会不会发生一些细小的形变影响对接?

 

在最初的几年,不时有方案被整个推倒重来。“说实话,做了几年之后,我也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成功。”王曙群说,让他坚持下去的,除了载人航天事业的使命感,还有对这份工作的好奇心。“我就像个孩子一样,一心想知道对接机构做出来到底是啥样的。”

 

 

31次连续工作37小时

 

大约是在2008年,王曙群团队得到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将于2011年发射,2010年要交付对接装置的正样产品。“2010年要交付,我们总得提前一点时间拿出来吧?”王曙群说,那2年时间,就好像有人在背后拿着鞭子抽打,赶着他们奔向终点。在压力之下,王曙群和他的团队加班加点,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在厂里工作15个小时,只能见到上午的太阳。”

 

越是临近交付,王曙群的工作状态越是疯狂,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对接机构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需要分别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才能进行总装。而一次热循环需要连续试验37小时。为确保试验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王曙群和他的团队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全部坚守在岗位上。

 

“困,怎么会不困呢?”王曙群说,他都不记得自己每次要喝掉几杯咖啡,“反正速溶咖啡无限量供应。”洗把脸、抽支烟、出门溜达两圈,都是他解困的方式。就这样,他们在几个月时间内,连续完成了31次,每次持续37个小时的试验。

 

一天夜里1点多,回到家里刚刚睡下的王曙群被厂里的电话吵醒,因为突然断水,水冷系统出现问题,一项正在进行的测验面临中途夭折。王曙群二话不说,立刻冲到了厂里,拉着辆小板车就和同事们一起在厂区内疯狂找水,“不管是矿泉水还是什么水,都先灌进去再说。”最后是消防队赶到,打开消防栓解了燃眉之急。这时,天已经蒙蒙亮了。

 

“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管前一天工作到多晚,第二天一早又精神奕奕。”

 

团队后继有人

 

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现场一时无法判定问题症结。“这个时候,我必须比谁都冷静。”赶到现场的王曙群沉着地列出了所有故障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在锁驱动的一根传动轴上,并判断是该轴由于试验设备过载而断裂。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他的判断,故障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

 

“所以我要求团队里的那些年轻人,一定要学会总结。”王曙群说,他非常看重总结的作用,“比如说,对接机构12把柔性传动的对接锁要在2把主动锁的带动下,实现同步传动,这里面的数据有150多万条,不会总结,你怎么找出其中的关系?”

 

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如今近20人的团队,王曙群也在适应身份的转变。现在的他,凡事不再亲力亲为,投入了更多时间到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现在团队成员全部达到高级技工职称,王曙群说,他有一个小目标,在2019年之前要让他们全部成为技师。“天宫一号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对接任务,得后继有人才行啊。”

 

对王曙群的采访在下午1点半开始,走进他的办公室时,桌上摆着两份盒饭。直到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也没人来拿走。“这是我同事的。”王曙群笑了笑,“他们现在也习惯了,吃饭不规律,随时要准备出差。”

 

(图片来源上海航天)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