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为什么“达康书记”能有“超前的环保意识”
分享至:
 (1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瀚斌 2017-04-26 06:41
摘要:在剧中,“达康书记”被塑造为“一心要GDP”的干部形象,但他要的是“现代化的GDP”,是“没有污染的GDP”,这是其“超前性”的集中表现。

近日,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一角圈粉无数。在剧中,这位书记奋力“追求”GDP,但其所表现出的“超前的环保意识”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剧中林城开发区的实践中,“达康书记”意识到采煤塌陷区与化工遗留场地不同,没有真正的污染,于是将塌陷区所形成的水洼子连成湖,并在湖边种树造景形成环湖景观带,带动了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赢得了GDP。有人说,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环保意识,绝对超前。

 


“达康书记”无疑是文艺作品对于现实领导干部的抽象,对比剧中其他领导的认识,不禁让人疑问,为何“达康书记”能具有这样的环保意识?在剧中,“达康书记”被塑造为“一心要GDP”的干部形象,但他要的是“现代化的GDP”,是“没有污染的GDP”,这是其“超前性”的集中表现,也就是说,在当时唯GDP的氛围下,他就意识到了自然资源的货币化价值,并且善于利用该价值,形成绿色吸引力,招商引资拉动了地区GDP。换句话说,他的“超前”表现,不仅仅在于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还在于拥有运营环保资源的宝贵能力。

 


无疑,“达康书记”对于GDP的理解是立体的,是包含了绿色绩效的GDP,他试图寻找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财富的途径,尤其对于开发区这类具有固定空间界限的对象,营造了优良自然环境,产生了绿色溢出效应,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兴业,环保治理促进了当地的招商引资,这是他主动而为的结果,而最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某种程度上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相比剧中当时的其他干部,“达康书记”的环保意识是超前的,也赢得了大家一片叫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最终目标仍然是为了GDP的考核,只不过是将绿色绩效转化为经济绩效。传统的环保考核,使得各级官员面对“自上而下”的层层压力,让一些地方干部提不起兴趣,形成不了刺激点,其本质的问题并不一定是环保意识问题,而是尚未找到绿色绩效转化的路径。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一下“达康书记”的经验:利用开发区环湖而建,配上自行车比赛,将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发挥,水到渠成地形成了绿色绩效。这一做法是在深入剖析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通过整体的力量实现环保和经济双丰收。

 


相比之下,剧中的吕州美食城也是沿湖而建,对当地水域造成了严重污染。这其中固然有项目审批中的腐败问题,最终通过大领导的发话而拆迁,但对这类污染项目仅一关了之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如果当地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不充分、地方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量无法满足日常需求、科学编制的规划不严格执行,那么重新引进的项目恐怕也很难保证不再重演污染困境。在以往的管理思路中,存在的思路误区的根源在于没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经济效应,或者不善于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效应,将环境问题的解决过度寄托于法规的“命令—控制”作用,而没有试图寻求利用系统化、整体性思路解决。与其“堵截”问题不如“疏导”问题,通过关闭污染企业是战术性环境治理,而系统性的梳理污染原因是战略性环境治理。

 


总结剧中两类环保问题的处理,不论是改造塌陷区为开发区的湖泊,还是吕州月牙湖上污染的美食城最终拆迁,“达康书记”的可贵之处在于从感性层面意识到环境质量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于领导本人的环保意识高低,即不能只停留于“人治”的层面,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制度的力量,环保法律武器和环保市场模式不能缺位。就此而言,地方政府应探寻环境问题的市场化解决道路,通过自然资源的货币化反映,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绿色资源转变为经济绩效,不再孤立地将环保问题看作“防污”、“治污”工作,而是利用自然优势形成持久的管理激励,这是“达康书记”环保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题图来源:豆瓣 图片编辑:曹立媛 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