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听鸿翔后人说,当年给宋氏姐妹剪裁大衣
分享至:
 (7)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04-15 10:01
摘要:1944年,金泰钧14岁。别人以为,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鸿翔时装公司少爷会继续升学、留学,或者起码,再玩几年。但他却回到父亲的柜台,开始上班。他说,我要学的服装设计,没有一所学校能教会我,去店里就是去了最好的课堂。毕竟,老上海人谁不知晓——鸿翔,是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时装特色店。

旧上海照片。可见霓虹灯中鸿翔的广告牌

1944年,金泰钧14岁。别人以为,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鸿翔时装公司少爷会继续升学、留学,或者起码,再玩几年。但他却回到父亲的柜台,开始上班。

 

他说,我要学的服装设计,没有一所学校能教会我,去店里就是去了最好的课堂。毕竟,老上海人谁不知晓——鸿翔,是沪上第一家由中国人开办的时装特色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鸿翔时装公司的橱窗,就是上海时装的风向标。那时,上海的先生女士们,以穿上鸿翔的大衣和礼服为荣。鸿翔的衣服,就是得体和不出错的象征。南京西路863号,这个门牌号就是金泰钧的家、他的课堂、他的乐园和盛放青春回忆的地方。

 


【一】


 

海纳百川的上海,总善于嗅到风气之先。

 

19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外侨在沪人数增多,西服的需求量陡增。起初,外侨妇女需要添置的女式西服,一般由专做男式西装的西服店兼做,或者,由苏广两地成衣业的中式裁缝仿样缝制。随着来沪外侨妇女人数增加,女式西服需求量扩大。当时,女式西服工价高,收益多,一批中式裁缝开始转行做女式西服。逐渐,形成一支名为“女式红帮裁缝”的专业队伍。

 

资料显示:起初,这些女式红帮裁缝都为个体手工业者。自量、自裁、自缝,在里弄内设小型作场,收几个徒弟做助手,自己上门量体裁衣,成衣后送货上门,或带着徒弟到顾客家里缝制。业主常拎着一个包裹,携带量裁工具、衣料、成衣,往来于顾客家中兜揽生意,故称“拎包裁缝”。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上海“拎包裁缝”在城隍庙轩辕殿后面设立公议同行事务的场所,取名“三蕊堂公所”,这就成为上海时装业同业公会的前身。20世纪初,女式西服在华人中逐步流行,政界、经济界上层人士的家眷开始穿着,在文艺界和社交界也广为流行。此时,日后被誉为上海最早缝制时装的“开山鼻祖”赵春兰出现了。

 

赵春兰,原籍江苏省川沙县(现属上海市)唐墓桥(现唐镇)黄家宅,从小继承父业,学习本帮裁缝。二十多岁时,到上海城内(南市区)一家成衣铺作客师。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美籍传教士台维斯请赵春兰做女式西服,合作愉快,传教士开始将赵春兰介绍到洋人家中承接做衣业务。聪明的赵春兰非常善于抓住机会,他很快学会了西式裁剪,认真研究西式女装,并学会了一些交际英语。3年后,他跟台维斯去美国学艺。一年后回国,自设洋服铺于南市曲尺湾,并收同乡子弟为学徒,传授女式西服缝制技术,服务对象也从洋人发展到上海上层社会的妇女。上海人管西式女装叫时装。日后,赵春兰徒弟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上海时装界的领军人物。

 

赵春兰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张云洲的裁缝,他的徒弟张明其又收徒弟金鸿翔和金仪翔兄弟。这同样来自川沙的金家二兄弟,在1917年创设鸿翔时装公司,开始了“中衣洋化”的改革。

鸿翔时装展示


【二】


 

金鸿翔(1895~1969),原本的名字土土的——叫金宝珍,也有人叫他金毛囡。这个来自上海川沙的小伙子,自幼家贫,13岁时就随着同乡在中式成衣铺当学徒,后来开始学习西式裁缝。1914年,他曾赴俄国海参崴,在其舅父开设的缝衣铺做工。翌年返回上海,在悦兴祥西式裁缝店当技工,裁剪手艺精湛,擅长服装设计。学成满师之后,看准商机的他于1917年春,借600银元作流动资金,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863号租借了三开间铺面开设鸿翔西服公司,由此成立了上海第一家西式女子时装店。

 

1927年,鸿翔已经成为一家有200名左右职工的大型公司。这一年,金鸿翔倡议在三蕊堂公所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市时装业同业公会,并任理事长。会员有70余户。1928年,在亲友的资助下,鸿翔把原房翻建成6开间3层楼的新式市房,铺面作商场,二楼为贵宾室,三楼设工场。1932年,又在南京路(今南京东路)开设鸿翔公司分店,即今日鸿翔时装公司(东号)。全盛时期,雇有职工400余人,分工为店员、采购、裁缝三大类。兄弟金仪翔与金鸿翔合作,创造立体裁剪法,成衣贴体不走样,有“天衣无缝”的美称,开创了中国妇女时装的风格。在管理方面,金氏兄弟也特别重视商店信誉,除了保证质量,交货准时之外,还特别重视服务周到。如发现偷工减料或营业员得罪顾客以及有损店誉的行为,立即解雇。此外,鸿翔还率先发行购物礼券。

 

1931年,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上,“鸿翔”大衣和礼服获银质奖。“电影皇后”胡蝶结婚时,鸿翔为她精心设计了一件绣有百只彩蝶的中西合璧式礼服。婚礼上,礼服大放光彩,鸿翔也声名鹊起。之后,金鸿翔又约请胡蝶在百乐门舞厅穿着鸿翔礼服演舞,增强鸿翔公司的声誉。1935年胡蝶访问欧洲,鸿翔向她提供了百套时装。这样的明星效应,将鸿翔的名字进一步广而告之,风头一时无二。

 

1936年,国内抵制日货运动高涨,蔡元培在鸿翔公司制衣,亲笔题赠“国货津梁”匾额。同年,金鸿翔获悉英国伊丽莎白公主即将举行婚礼,特精制大红缎料中华披风一袭,满刺金线,极尽描鸾绣风之巧,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馆转赠公主。事后,英领事馆送来由英国伊丽莎白公主亲笔签名印有“白金汉宫”字样的谢帖,金鸿翔即将礼服复制品连同谢帖一起陈列在大橱窗内,以招揽顾客。

 

那一段时间,也是西服和时装在上海的全盛时期,昔日的拎包裁缝,纷纷开设实体店。沪上的时装业蔚然成形。资料显示: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外地一些生活富裕人士涌入上海租界避难,穿着时装者增多,时装店大批开设,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多达200多家,比抗日战争前增加1倍。抗日战争胜利后,女子时装进一步普及,到1948年,全市时装店已发展到439家,逐渐形成了经营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时装商店和时装街。静安寺路(南京西路)有时装店34家,主要经营高档时装,以社会名流为主要供应对象;同孚路(石门一路)一带有时装店64家,经营绣花内衣为主,以外侨妇女为主要供应对象;霞飞路(淮海路)有时装店56家,经营中档时装,以中等生活水平的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福州路、湖北路一带附近多妓院,有时装店52家,经营档次比较低的时装,供应对象主要为“欢乐场”中的妇女和一般劳动人民。


【三】


金泰钧从小跟着父亲金仪翔进店。曾亲眼见过宋氏家族中的两位姐妹在南京西路店里挑选外套大衣。

 

这两位举足轻重的女士,待人也十分和气,毫无架子。金泰钧记得,宋美龄到店里来的时候,穿一身不起眼的阴丹士林旗袍,挑选了一套低调的外套大衣。而宋庆龄则常常来,有时,她还会和店员打趣,说自己不如两位姐妹有钱,可否“算我便宜点”?在店员们的印象里,两位女士从无浓妆艳抹,衣着总是简朴,不露一丝奢华之气。宋庆龄曾亲笔题写:“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对鸿翔服装作了高度评价。

 

14岁进店后,他跟随驻店的犹太裔设计师学习设计。店里还聘请一位相貌出众的白人女模特。每当设计师们设计打样的时候,她预先穿着试衣,提出意见、展示成品。金泰钧记得,当时,犹太难民旅居沪上,父亲和伯伯从中挑选了会制裁衣服的犹太人到店里做职员。这些职员佩戴写有“通”字的徽章,这份来自鸿翔的工作证明,确保他们拥有离开聚集区的特权,可以到南京西路来上班。包括这些犹太人在内,店里的店员都会说英语,以此招揽更多客人。

 

金氏兄弟也在南京西路店面不远处的吴江路202号置业,住在一套有三厢房五开间前后两进的石库门中。每日从家到店,从店到家,金泰钧不用到外面的世界去看风景,因为当时上海滩最好的风景,会到他面前来看他。

 

别人都觉得,时装公司家的少爷,肯定注重打扮。但其实家教严格的母亲,从不许孩子养成纨绔习气。一次金泰钧穿破了衣服,恳求母亲允他添置新衣,母亲回答道:不认识你的人,不会评价你的衣服破旧;认识你的人,知道你并非买不起新衣。一句话打发了儿子,也教会他关注金家立身根本——为客人做好衣服。

 

1956年公私合营后,金泰钧开始去上海市服装公司上班。后来,他又在上海市第十五服装厂工作,1980年代后,担任服装专业老师。一辈子,他都没有离开过服装行业。这是14岁上鸿翔柜台开始,他就立下的志向。从父亲和伯伯手里接过的金剪刀,一直剪裁下去。

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张记录下军队经过鸿翔时装店的照片


图片来源:东方IC 东方早报 新浪博客 中华遗产网 南超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