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和平饭店里,那一支年近古稀的老年爵士乐队
分享至:
 (5)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7-03-22 11:22
摘要:1980年,久已失修的和平饭店已不复1926年新落成时的奢华,显得陈旧不堪,但外商往来络绎不绝,在那种活跃的气氛里,隐藏着一股万物复苏的生机。“人们都说,看到我们,宛如看到旧上海的繁华。其实不是,我们见证的,是一个全新的上海。”郑德仁说,他难以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夜晚提着乐器和乐手们赶到和平饭店时,沿路经过的黑暗和安静。但风从外滩吹过来,那是一座城市封闭许久的窗户再次打开时,风从海上吹来的气息。

 

1986年的一天深夜,英国女王访华先遣队的一位高级官员刚出虹桥机场,就问接待人员:“和平饭店酒吧还开着吗?”“那支老年爵士乐队还在演出吗?”

当他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立即驱车来到和平饭店。翌日晚,这位官员又带去了十几位王室成员、外交官和商人。直到深夜十一点半,终曲《一路平安》已奏响,这些英国客人还不愿离座。他们递了张条子给乐队,询问能不能再加演半个小时。

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是支什么样的乐队?和平饭店酒吧为何能被美国1996年的 《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为何能一直被写入旅游手册必去景点,成为上自各国政要,下至黎民百姓心中的沪上风景?

在上海的寓所,翻着一沓乐谱,94岁的上海交响乐团前演奏员、低音提琴演奏家郑德仁娓娓道来:1980年,这支由白发苍苍年近古稀的乐手组成的爵士乐队,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在和平饭店奏响第一首曲子的。

 

 


黄浦江边的绿屋顶


今天的和平饭店北楼,历史上曾被称为华懋饭店、沙逊大厦,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为犹太商人维克多·沙逊在上海建造的第一座高层建筑,也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幢现代派建筑。

 

上世纪20年代,沙逊将投资重点转移到建造高楼大厦上。当时的沙逊大厦、河滨大楼、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都城大楼、汉弥尔顿大楼等上海建筑,以及罗别根花园、伊扶司乡村别墅等产业均为其所建。

 

沙逊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由芝加哥学派哥特式设计风格的建筑师设计,以一个海拔77米的绿色铜护套屋顶为最大特色。外墙采用花岗岩石块砌成,由旋转厅门而入,大堂地面用乳白色意大利大理石铺成,顶端古铜镂花吊灯,豪华典雅,有“远东第一楼”的美誉。建成后开业,二至四层是商场,底层沿外滩租给荷兰、华比两家银行,西部为服务部,有穿边式售货廊。底层两条通道交叉,一条从外滩进入,一条从南京路通滇池路,中间交叉点有一个八角亭式的内厅,其穹顶用彩色玻璃镶嵌着图案。五至九层是华懋饭店,拥有最具特色的九国式特色套房。十层以上由沙逊家族居住自用,极尽英式奢华。入住华懋饭店,也成为当时下榻上海滩最豪华最高档酒店的选择。

 

1945年12月,美国特使马歇尔上将到上海后下榻于华懋饭店,住在豪华套间中。190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享有“无线电之父”美誉的马可尼于1933年12月也曾下榻华懋。上海解放后,市财政经济委员会在内办公。1952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恢复饭店业务,改名为和平饭店。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之一,当时中国仅此一家饭店获此殊荣。

 


外滩重响爵士乐


1980年,这座城市对外关闭许久的窗户,开始启封。

 

随着外宾和外商来沪次数增加,一批涉外宾馆开始感到,上海的夜晚几乎没有什么提供休闲娱乐的去处。如今生活在繁华上海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在三十多年前,即便在外滩和南京路,夜晚商店关门后,路上几乎既无行人,也无车辆,一片萧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和平饭店负责人看到当时正在锦江饭店演出的郑德仁,随即邀请他夜晚到和平饭店演奏。但演出什么曲目呢?和平饭店酒吧空间不大,不能容下整支室内乐队,但放一个7个人的爵士乐队却正好。在和大家商量之后,郑德仁邀请一批年过六旬的乐师,开始每夜到酒吧演奏爵士乐经典名曲。起初,饭店的经理心里没底,这样的做法是否能招揽顾客,因此也未和乐手签订合同,而是商定,客人凭外宾证入场,来一个客人,付一元钱外汇券,其中宾馆收4毛,乐队收4毛,职工收2毛。

 

眼前的乐队,乐手年老,乐器陈旧,乐谱泛黄。但这样的“三老”组合,却有一种特别动人的魅力。中断近40年的爵士乐再度回响在上海。外宾感到,这不仅是一支能演奏外国乐曲的乐队,也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号。很快,老年爵士乐队,成为了和平饭店的招牌.

 

1987年,当解放日报记者走进和平饭店酒吧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百余平方米的酒吧里坐满了不同肤色的宾客。操着英语的服务员不得不站在门口对迟来者说:“实在对不起,已经客满了,请改日再来。”酒吧经理坦言:自从请来了老年乐队,7年时间生意利润额折合人民币三百多万元。

 

这在当时,无异于一笔巨款。

 

 

 


菲律宾乐队里的“小广东”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乐队的保留曲目达到五六百首,不管客人点什么曲子,都可以即兴演奏。有一晚,一位正与巴西客人谈生意的日本客人递了张条子给服务员,请乐队加演几首巴西曲子,乐队马上照办。还有一次,苏联文化代表团来到酒吧,乐队马上奏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夫妇慕名而来时,总理夫人当场点了好几首曲子。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奥地利广播电台也曾到酒吧来录音。

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乐谱来源有限。最初“撑下市面”的大部分乐谱,都是郑德仁凭回忆写出的。而这些储备,则来自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菲律宾人的乐队做乐手的经历。

 

1923年1月,祖籍广东的郑德仁,出生于上海虹口,从小在学校也喜欢吹拉弹唱。他的父亲原本在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远洋轮上做国际海员,一家人生活宽裕,但太平洋战争骤然爆发,已获暨南大学入学通知书的郑德仁正准备随迁往昆明的学校出发时,却得到父亲的远洋轮在战火中失踪的消息。面对无业的母亲和还未成年的弟妹,郑德仁只得外出寻找工作,担负起一家人的开支。

 

起初,郑德仁到青年会图书馆当编书员,但每月仅有50元的薪资。后来,通过朋友介绍,他应聘到位于南京西路、成都路的高士满夜总会(前身是“美国妇女总会”)任乐师,月收入飙升到200多元,且合同一订就是三年,足以养家。当时,高士满夜总会有不少菲律宾和白俄乐手,乐手们经常演奏美国爵士乐,夜总会领班的夫人是郑德仁同乡,看到这个“小广东”颇有天分,就鼓励他学习贝斯,跟着菲律宾乐手们,郑德仁爱上了爵士乐。

 

1947年,华人吉米·金以自己名字命名,组成16人的吉米·金乐队,常驻十里洋场最好的百乐门舞厅。在这沪上首支中国人组建的爵士乐队中,郑德仁是贝斯手,还从事乐队的谱曲和编曲。郑德仁记得电影《出水芙蓉》在大光明影院首映时,他一天中连看4场,忘情地速记,第二天主题曲就在百乐门舞厅奏响。也就在那时,他练就了记谱写谱的能力。

 

没有想到,这一身功夫,在近四十年后又被拾起。1980年,久已失修的和平饭店已不复1926年新落成时的奢华,显得陈旧不堪,但外商往来络绎不绝。在那种活跃的气氛里,隐藏着一股万物复苏的生机。“人们都说,看到我们,宛如看到旧上海的繁华。其实不是,我们见证的,是一个全新的上海。”郑德仁说,他难以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夜晚提着乐器和乐手们赶到和平饭店时,沿路经过的黑暗和安静。

 

但风从外滩吹过来,那是一座城市封闭许久的窗户再次打开时,风从海上吹来的气息。

 


本文编辑:沈轶伦 邮箱:shenyl032@jfdaily.com 本文图片由:和平饭店 提供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