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被误解的《丹山纪行图卷》,300年后的作者之辩
分享至:
 (6)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17-03-18 15:43
摘要:直觉告诉凌利中,这幅画透着一股强烈的元代气息,并不像明代的画作


3月18日,15年来未曾展出的上海博物馆书画珍品《丹山纪行图卷》将与观众见面,并成为该馆绘画馆常设展中的展品之一。

从康熙年间起,这幅画的作者就被张冠李戴,原作者元代画家顾园一直被误认为是明代画家顾琳。经过上海博物馆专家的深入研究,真相才被发现。

那么,这幅《丹山纪行图卷》为何会被误解,又是如何得到纠正的呢?记者专访了上博书画研究部副主任凌利中。


幽亭秀木间透着一股灵气

 

《丹山纪行图卷》是绘画史上为数不多的描绘丹山赤水的代表作之一。
   

“丹山”位于四明山的腹地,在浙江宁波余姚境内,距宁波约一百公里。四明山自天台山发脉,绵亘八百里,被道家称为第九洞天,故又有“丹山赤水洞天”之称。如今的丹山赤水风景区的崖壁上仍存有当年宋徽宗用瘦金体所书的“丹山赤水”四个字。
   

古代有不少文人都喜欢以“四明”或“丹山”为号,比如唐代诗人贺知章自号“四明先生”,明代吏部尚书屠滽号“丹山”,书家丰坊有“丹山赤水”自用印等。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丹山纪行图卷》来自晚清著名书画收藏家、吴门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家族的捐赠。这幅画纵30.8厘米,横332厘米,描绘了丹山层峦叠嶂、古树迷殿、云气浩荡的景象,透着一股清丽之气。
   

《丹山纪行图卷》的构图十分巧妙,可谓移步换景,远近高低,富有节奏。画家与一群朋友们在山间游玩,所经之地或层峦叠嶂,古树迷殿,或泉石淙淙,声色俱下,或云气浩荡,清丽之气自具。他们策杖其间,或吟咏啸傲,或挥毫落墨。画卷结尾处的艺术处理手法最为巧妙,只见巨峦峨峨,云烟缭绕其间,层壑明灭,恍如神仙化境,令人难以分辨究竟是实境还是幻境。
   

“这幅画深受黄公望和王蒙影响,并参考四明丹山的实境,笔饬墨润,实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为数不多的文人纪游山水早期代表作。”凌利中说。
   

巧的是,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曾画过一幅著名的《丹山瀛海图》,画的也是丹山的美景,如今也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云屋”非彼“云屋”

 

第一次见到《丹山纪行图卷》时,凌利中就被深深吸引了。那是200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顾公雄家族捐赠上博过云楼书画展”,当时这幅画被全国书画鉴定小组定为明代画家顾琳的传世孤本,曾收入1983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中,是一件赫赫有名的文人纪游山水图。展览现场的说明牌以及展览图录都写着作者为“明代顾琳”。
   

然而直觉告诉凌利中,这幅画透着一股强烈的元代气息,并不像明代的画作。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家与道家的关系向来十分密切。除魏晋南北朝之外,元代则是其间另一个重要阶段。当时如黄公望、张雨、方从义等名家所作的山水,意境大多清丽旷远、萧疏淡远之致。”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恽寿平曾写道:“元人幽亭秀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如哀弦急管,声情并茂,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者也。”凌利中认为,用这句话来形容《丹山纪行图卷》的意境十分贴切。
   

在查阅了一些文献后,凌利中又发现了作者顾琳的籍贯出现了上虞、吴郡两个相互矛盾的说法。带着好奇心,他决心一探究竟。
   

这场长达数年的探究是从画卷后面的11位文人题跋入手的,因为这些作跋者大多和画家一起直接参与了那次游览丹山的活动。“他们都是画家的好友,用现在的话来说,题跋相当于在画家的朋友圈里点赞评论。他们既是当事人又是见证者,对于画家其人其艺,他们最为熟悉。”凌利中说。
   

在留下题跋的这11位朋友中,宋僖与赵谦最为重要,他们不仅在文学史上留有声名,且皆有文集传世,即宋僖的《庸庵集》以及赵谦的《赵考古文集》。这两本书中透露了他们与画家交游的大量史实。
   

通过查阅这两本文集,凌利中发现,画家去世当年,赵谦曾应顾园之子顾观的请求撰写了一篇《云屋先生顾公墓志铭》,墓志铭中所写的内容与《丹山纪行图卷》的题跋内容一一吻合,包括籍贯、画艺、身世、行踪等。由此,凌利中得出结论:此画的作者并非顾琳,而是顾园。
   

那么,这幅画的作者为何会被张冠李戴?原来,两位画家都姓顾,且同号“云屋”,时人都称为顾云屋。康熙四十七年(1708)所编的《御定佩文斋书画谱·顾琳》是张冠李戴的始作俑者。该书所用的三条依据为宋僖《庸庵集》、吕不用《得月稿》和朱谋垔《画史会要》。事实上,三本书中所记载的画家顾云屋并非同一个人。宋僖、吕不用所记的是顾园,而朱氏所记载的其实是顾琳。“《御定佩文斋书画谱》的编者误以为是一人,张冠李戴,并以讹传讹三百余年。”凌利中对记者说。

 

少了一件孤本,也多了一件孤本

 

如今,《丹山纪行图卷》已收入浙江大学2014年出版的《元画全集》之中,定为元代顾园所作。此画创作于1371年,画家时年51岁,为目前顾园的传世孤本。
  

《丹山纪行图卷》误挂在顾琳的名下时,被认定是顾琳的孤本,现在归入顾园,那么顾琳就没有作品传世了。可谓是少了一件顾琳的孤本,多了一件顾园的孤本,为画史增添了一件难得的元代珍品。
   

“由于文物流佚的原因,大量宋元的重要画家如今只有孤本传世,甚至没有作品传世,他们的名字仅出现于文献之中,不要说大众,即使是美术史学者亦不甚了解。画史上被淹没的重要画家实在太多了。”凌利中感叹。
   

一位热心的上虞读者在读到凌利中2009年发表的关于此画作者的论文后,曾向凌利中提供了现藏于上虞图书馆的有关顾琳家族的《上虞西华顾氏宗谱》,顾琳的基本生平在这份宗谱中十分清晰,这也更加证明了顾园与顾琳其实是不同时代的两位画家。顾园去世于1382年,此年恰为顾琳的出生之年。
   

那么,这位差点被人遗忘的真正作者顾园究竟是位怎样的画家呢?
   

顾园的家族曾经是昆山望族,数代皆为元代高官,祖父顾文显是武备总将军,负责上海等处的海道运粮,是万户侯。
   

顾园的母亲盛氏也出身皇亲国戚,是元朝皇帝所授的“大兴县君”。《丹山纪行图卷》中画家特地自钤“大兴世家”白文印,无疑寓有贵族出身之意。
   

正是因为顾园家族包括母亲家族在元朝官场之地位,他在早年便有“出入王侯将相门”之利,一生三次往返大都,最终受到皇帝旨命,袭父爵为千户侯,成为了一名元代官员,并有一定政绩。
   

在《丹山纪行图卷》的题跋中,顾园的好友曾留下了画家“不受皇家宣室召”、“挥毫得意傲王侯”等句,体现了他洞达世事、率朴归真的艺术家气质。凌利中认为,这与元四家中的富豪倪瓒“散尽家财、往来于九峰三泖”,“大吴船”子嗣吴镇隐于渔樵等形式殊途同归,而顾园也选择了卜居定海、往来吴越、寄情山水之间,折射了元代文人画家于乱世之际高蹈于艺术与山林之中的时代风气。


栏目主编:龚丹韵  正文图片:采访嘉宾提供  题图来源:资料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