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专家:全球卓越城市应该是健康城市
分享至:
 (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黄杨子 2017-03-16 22:05
摘要:目前上海三大健康指标明显超越国家平均水平。要设计一套“上海指标”,符合城市实际情况,有利指导实际工作。

 

今天下午,解放日报社卫生和健康领域专家库成立。专家们就《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分析、解读。对将要制定的《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一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可归纳为两句话,“大力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规划纲要的亮点大致有三:健康导向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来实现重心下沉;关口前移,从预防、预测到临终关怀,提供全周期的生命呵护。

规划纲要在上海的落实,首先需要整体规划,健康并非卫计委部门一家之事,亟待多个委办局、单位共同协作。其次,设计一套“上海指标”,目前上海三大健康指标明显超越国家平均水平,设计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指标,有利指导实际工作。再者,完善“上海模式”,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两者同样重要。最后,发扬排头兵、先行者“上海精神”。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

谋划健康促进事业,应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健康优先,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稳步前进;促进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改善因病致贫的现象;共建共享,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

 

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左学金:

《规划纲要》在强调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之时,亦强调要发展健康产业。增强群众体质,上海应找到适合市民的最佳模式。相比欧美国家个性化的健身方式,我国群众热衷于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这些活动通过哪种形式,与增强人民体质相联系,值得进一步探索。此外,营造健康环境,还需通过微观激励,让相关机构、个人有努力的动力参与。

 

强基层。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疗机构相比,医务人员收入相差颇多,如何提高基层医生积极性是关键问题。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应推动科研技术创新发展,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

 

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

纲要格外提出要发展健康产业服务、鼓励多元化办医,通过医疗旅游、健身休闲等方式,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除此之外,我建议实行靶向减负,设立医疗费用自负“红线”,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结合财政、医保的资金,进行适当激励补偿、让医疗更加回归公益性。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文化处处长陈群民:

全球的卓越城市都是健康城市。从本次规划纲要中我们不难看出,卫生和健康领域正在朝着源头治理、多元治理与综合治理的三大方向改善,一改往日“由政府冲在第一线”的工作管理模式,加强个人与社会力量的作用,每个人都是健康管理的最重要主体。

 

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应加快完善城市健康治理体系,加快明确个人主体权责,加快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大健康领域满足不同社会层面需求,加快打造健康服务体系并加快打造健康社区建设。

 

上海市健康促进协会会长李忠阳:

从2003年本市提出“健康城市”理念后,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始终循序渐进地将大健康理念带到本市千家万户,可以说,本市市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准。

 

去年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期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负责人在国家日活动中询问上海中小学学生,“每天有没有认真刷牙、坚持锻炼、勤洗手?”健康知识可以在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充实,但这样简单的健康理念则要生根发芽。希望未来可以研究出可复制、可操作的简单路径,让更多普通民众“不加思考”也能从日常生活中促进健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梁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有3个新提法,首先,健康要融入万策;其次,健康发展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第三,要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同时不难发现,新一轮医改的目标已从“人人有病看”转变为“人人有健康”,医疗健康服务也应在强调其公益性之外,同时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实现双轮驱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应共同努力为老百姓创造更好、更及时的健康服务。

 

如今,我们面临两大发展瓶颈。其一,如何定义“健康”?是否简单通过疾病、诊断指标这些客观的数据来判断?在健康宣教方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其二,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健康讲究个性化,如何才能真正引导全民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也需要各部门共同携手。

 

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质研究与健康指导中心主任刘欣:

本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大健康”概念将卫生、体育、环保乃至各部门都融入其中,我们感到非常振奋。从体育科学角度,我想提出一点建议,如今上海市民对于健康的意识理念越来越强,全民健身推广也如火如荼,但如何健身、健身时长等必须因人而异,可以说,没有一套可复制给每个人使用的模式。2030年,社会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要看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否确有成效,必须从今天、从现在开始着手进行努力。

 

图片来源:海沙尔 摄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